读汪曾祺《端午的鸭蛋》随感

端午习俗

《端午的鸭蛋》第一部分写的是家乡的端午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等等,我家乡是福建莆田仙游,有好些类似的习俗,这些文字唤起了儿时的回忆。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

读到这句话,莫名有些忍俊不禁。家乡有很多土地公庙,佛寺,道观,小时老家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符,节日要请符,供在观音前,灶台前,吉事要请,像迁新房,结婚,凶事也要请,求个化险为夷,平安顺利。大多是奶奶或者妈妈去,她们都没空,才会派我们这些孩子。有现画的符,甚至还有当场做法。有画好折起来的符,折好的符我是不敢拆开看的,怕被骂,再则我从小就有些发憷这些未知的东西,有点担心万一打开符纸就放出一个妖魔鬼怪怎么办。虽然心里会忍不住嘀咕,这都是什么,真有用么,但这话我是断断不敢说出来,一旦出口,一顿竹笋炒肉少不了,不晓得汪先生有没有当场提问过。

高邮咸鸭蛋

这是文章第二部分内容。中学时在语文课本读过这篇文章,此后一直难忘高邮咸鸭蛋,真真比任何广告都印象深刻。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家乡莆田有四大名果,枇杷、荔枝、龙眼、柚子。小时上学路上,这几种果树随处可见。春天吃枇杷,吃不完的枇杷还可做成枇杷膏,枇杷罐头;夏天吃荔枝,龙眼,老家以前种了几棵龙眼树,随吃随摘,我吃过的龙眼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果大,核也大些,果肉偏软,味更甜,一种果小些,核只有细细的一条,甜度不及前者,但果肉十分Q弹,吃起来弹牙爽口,不容易腻;秋天吃柚子,老树文旦柚,个头不大,皮薄,柚子肉也比较秀气,肉嫩汁多。来上海后,就极少吃这几种水果了,一则价格翻了一倍不止,二则感觉和家乡不能相比,我还记得大学期间第一次买了柚子,皮厚,果肉质地不如家乡的细腻,汁少,特别每一瓣中心部分,汁水全失,发白发硬,如嚼干柴,完全没法入口,真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希望能听到更多人称道家乡的水果。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读完后,不禁口齿生津,浮想联翩。临睡前忽又想到了咸鸭蛋,一下子馋虫入脑,满脑子都是冒着红油的红心双黄咸鸭蛋,翻来覆去,恨不能马上就吃到。实在睡不着,打开购物软件,搜了高邮咸鸭蛋,犹豫一晌,不知该选哪一款,突然灵机一动,江苏毗邻上海,何不去高邮吃呢?打开铁路软件一看,高铁两小时多,今年夏天找个周末就安排上。打定主意后,馋虫得到了安抚,就心满意足地睡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