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铨拍完《大醉侠》就离开邵氏,去了台湾。此时邵氏武打片导演,坐第一把交椅的,便是张彻。张彻做编剧和影评人起家,导演了近百部电影,门下六代明星弟子,敌人朋友俱是名人。
张彻电影大多粗糙,他自言“创新之处甚多,而水准始终不稳定”,也并非自谦。张彻电影大多是倪匡编剧,或张彻倪匡联合编剧。倪匡曾客气地说,《独臂刀》剧本除了署名倪匡,张彻全改了。张彻最好的电影,算得上是作者电影,但比较依赖好的武术指导和摄影师,在巅峰期这些卡司他当然随便用,但后期就不一定了。他的导演生涯大致上分三个阶段:前期,1966-1970年;巅峰期,1971-1975年;后期,1976-1993年。
前期,以《独臂刀》成名,基本完成了影像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武打片风格。继捧红王羽之后,又捧红了二代弟子姜大卫、狄龙。
1971年,为应战嘉禾开山之作《盲侠大战独臂刀》,张彻拍出《新独臂刀》。1972年,张彻用《马永贞》捧红了“第三个人”陈观泰。于是,1973年,《刺马》可以开拍了,狄龙主动请缨饰演反派马新贻。同年,张彻带人马到台湾自组长弓电影公司,把邵氏在台湾收不回来的钱花掉,按蔡澜的说法:“资金由邵氏出,张彻自负盈亏,但票房收益可以分红。”1974年,长弓创业作《方世玉与洪熙官》上映,傅声一炮而红。傅声主演的《洪拳小子》(1975),成为张彻巅峰期最后的杰作。张彻在台湾的制作后来并不理想,两年间欠下邵氏巨额的债务。1977年,张彻回邵氏,五年必须完成二十五部片的合同,以此抵还长弓时期债务。自此张彻开始了“流水作业”。
八十年代初,张彻与邵氏合约期满,就到台湾组建长河影业公司,之后又到大陆培养弟子拍戏,都是低成本,也无杰作问世了。
没人投资给他拍电影之后,张彻一直住在邵氏宿舍,写了上百个剧本,但没人要拍。他没有子女,也没有积蓄。2002年张彻病逝,葬礼上姜大卫带领十二名张彻弟子在灵前叩头,一齐叫了一声契爷(干爹)。
后文评论的张彻电影,主要有以下14部:
《独臂刀》(1967)
《大刺客》(1967)
《金燕子》(1968)
《铁手无情》(1969)
《保镖》(1969)
《报仇》(1970)
《新独臂刀》(1971)
《刺马》(1973)
《马永贞》(1972)
《水浒传》(1972)
《荡寇志》(1975)
《方世玉与洪熙官》(1974)
《洪拳小子》(1975)
《五毒》(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