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农村社会的父母究竟在追求什么?原创 正小滔  正小滔朋友圈  1月6日一 个 专 注 于 潮 汕 乡 土 的 公 众 号知 性  理 性  个 性单车李克勤 - 我是歌手第四季...

潮汕农村社会的父母究竟在追求什么?

潮汕农村社会的父母究竟在追求什么?

原创 正小滔  正小滔朋友圈  1月6日

一 个 专 注 于 潮 汕 乡 土 的 公 众 号

知 性  理 性  个 性

单车

李克勤 - 我是歌手第四季 第5期: 淘汰赛

······

 

前段时间朋友P的妈妈做了算是比较大的手术,他跟我说:"其实一开始只是小问题,可是她就是不重视,才几个月的时间,就把事情弄得这么大。我现在内心很不好过,当时我说过带她去做检查,她说没事,应该就是发炎而已,我就没再坚持。如果当时我能马上回家带她做检查,现在情况就会好很多。我都不知道该怪自己太大意,还是怪我妈自己太能忍。"

而前两天刚好也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之所以会把P的话和上面联系到一起,是因为两者的本源是一样的。也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缘故,一直以来我对潮汕农村的很多人和事较为敏感。各位生于潮汕农村的80后和90后,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自己父母的这辈子的追求是什么?

时代在发展,潮汕农村社会也一直处于一个再构造的过程中,在这个多次构造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时代的潮汕农村人民,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和集体价值观。

来自潮汕农村80后和90后这代人的父母,大多是50后和60后,这群人的集体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他们的生活追求又是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今天我想先讲几个身边人的故事,现在回家少,有时候回去一些事情总是能带来些许触动,也许这就是根吧。

真人真事一:

他是我一位已经去世的堂伯,因为晚婚的原因,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得子。迈入60岁的时候,按城里的说法,那也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可是他还得日夜苦干,毕竟儿子还小,尚未成家立业。

他开了个杂货店,卖卖柴迷油盐酱醋茶,每天早上在家门口的市场卖水果,平时还要抽空打理一大片果园,除此他还是一名乡宴厨师。若是按照工作的说法,那他至少就有四份工作吧。

听我妈说,后来他身体不好做了手术,术后他自己觉得没什么大碍,还要经常到果园干干农活,也不听劝。

终于有一天,他还是倒下了。之后没多久,他就走了。

真人真事二:

我有一堂弟,在村里大路边把摩托配件的生意做得风风火火,成为了周边村镇的供货商。这几年盖了几层楼,买了车,还买了几块地,今年年头也把婚姻的大事完成了。而他的父亲,也即是我的堂伯,今年66岁,打从我懂事开始,就没觉得他有闲过。

儿子事业兴旺,婚事也已完成,其他几个女儿更是早已成家,孙儿满堂。本已经是该好好享清福的年纪了。可是这五六年来,一直开着他的老人摩托,帮着儿子到处送货,风吹日晒,一天从早忙到晚。前阵子身体也有些不适了,到医院查了一下,虽然小问题颇多,但好在没有太大毛病,医生也嘱咐了许多。

我跟堂弟说过:“不要让你爸去跑了,今年也60多了,请多个人又不是请不起。”

我堂弟无奈地笑:“叫一个,他赶走一个,他说自己干得来,自己干就好。这次不听他的了,该让他好好休息了。”

大家都明白,他只是想帮儿子省个人工,勤劳节俭了一辈子,到该休息的时候,也舍不得休息。

真人真事三:

前阵子,我一朋友带他爸爸到深圳的医院检查身体。

闲聊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我爸现在苦力活已经干不了,几年前就在工厂给人当保安,每个月有一半的天数需要上夜班,就是通宵。我跟他说过,不要去做了,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累。”

可是他爸只是回了他一句:“就是坐着,比以前在工地轻松多啦,不辛苦。”

其实我朋友也知道,他爸就是想为他存多些老婆本。因为他觉得儿子在外面一切都要靠自己,很不容易。能多存一点,就是让儿子走快一点。大概许多父母都是这样想的。

这个几个人的故事,便可组成一个当前潮汕农村社会的缩影。

在潮汕农村,这一代父母就是这样,没有到了实在干不了的那一刻,他们从来不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儿女若无成家立业,就犹如祖宗的交待的任务还没完成,松懈不得半刻。即使儿女皆已成家立业,他们也闲不下来,认为帮得了孩子就是最大的福气。他们会默默地把孩子身上的压力往自己身上转移,明明已经到了拼不动的时候,却还要逞强,非得继续熬下去,心结太死,觉得没拼对不住孩子。

至于他们的追求是什么呢?

我听到过最多的答案就是:儿子娶了,女儿嫁了,有孙子可以抱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就跟其他人一样了。

多么朴素的追求,难道老了就不能做点年轻时没做的事情吗?难道老了就不能放飞自己?

事实上,当前大多数潮汕农村家庭都无法跳出这样的局,而归根到底,这背后又有着很深的社会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潮汕农村家庭为后代提供立足点的成本大大提高了。

我们父母这一代人,明显比我们公媽那一代人承担了更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厝地(宅基地)与房子,这是潮汕父母视为需要留给孩子的最重要财富。

在我们公媽的那一代人中,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多,不过好在当时土地在农村还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分家之时,厝地或房子的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以前“分厝地”是按照一个家庭的人口进行分配,分配方式较为简单。再后来吧,至少还有“标厝地”这事,土地至少还是一个可以不用太多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加上以前的房子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平房,甚至都是上百户人家集体规划建设,成本也不太大,更没有任何太明显的攀比。

几十年前,我们的爷爷给儿子们留一些可以立足的固定资产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毕竟没有一间厝地就几十万上百万的事,也没有一平方屋子要几千上万的事。

给了儿子一份家产,帮儿子娶了一个老婆,然后就让他们自己开基立业去了。老人家也就自然而然享受清福了。

现在变了,一方面是在大多数村里,所谓的厝地早就光了,至于怎么光法,各村就有各村的故事了。我们打个比方吧,一对父母在年轻时,祖辈分了一间房子,后来又标了一间厝地,可是他们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结婚了,两位老人家回到祖辈分的老房子住,那么请问剩下的一间厝地,该给大儿子,还是给小儿子?

厝地不够分就是当前潮汕普遍的社会问题。即使厝地解决了,还有房子的事,虽说可以交给孩子自己去积累,自己去建,可是他们还是觉得应该尽自己能力去付出,否则难以安心。不管孩子在家工作还是出外拼搏,厝地跟房子早就被他们视为责任,正如我们的祖辈对他们所做的一样。

带着一个家族的理想,他们在为孩子努力着。

第二个原因就是潮汕的农村社会产成了巨大的贫富差距,整个农村社会严重膨胀,他们不得不在膨胀中努力赶上别人的速度,或者是让自己的孩子追上别人的速度。

潮汕农村社会是一个很小的圈子,是一种最熟悉关系的交叉网。这些人的关系都是相伴一生的宗族关系,这时就很容易产生比较了。尤其是近十年来,潮汕农村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导致一些对比已经是进入非常态的膨胀。

看看谁在村里盖的房子高,看看谁家买的车好,看看在村里闹热拜老爷时谁家的祭品最丰富······

几乎所有落后者在心理都有一种想法:既然我追不上你的速度,那我就让我的孩子超过你的孩子。

要让自己的孩子追上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就必定要押上了自己所有,直至此生完了。这是一种带有私心,却又极其无私的做法。上阵不离父子兵,即使孩子输了,也要输人不能不能输阵。

年岁渐长,看过了许多同样的父母,才渐渐明白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那句话: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们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带着他们的理想,他们在为孩子努力着。

第三个原因就是当前年轻人白手起家的难度太大了,他们会把孩子的部分压力承担到自己身上。

其实我们的祖辈对于父辈的起家并有没有那么多的担忧。毕竟我们父母那代人,只要勤劳,生活温饱就不是问题,勤劳之余头脑还灵活的,挖到第一桶金进入富足生活也不太难,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现在情况变了,白手起家不是不可能,只是难度翻了几个翻。一方面是财富的增长方式以家族化为基础;二是以前潮汕人的优势是依靠信息壁垒获得生意上的高回报,互联网让这个世界扁平化,潮汕人的生意模式变得难了;三是各行各业都形成了壁垒,进入市场获得财富不容易。

即使你可以白手起家,但是作为父母,他们还是坚持必须陪你走到最后。即使他们每年只是存在2万,那么存十年就有20万,存多帮多,存少帮少。这群潮汕儿女的压力已经被主观转移到作为父母的身上。

带着孩子的理想,他们为孩子努力着。

三个理想,便是他们的一生的追求。活到老,拼到老,这就是他们的追求。

他们也由此忘记了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他们还没体验过的美好事物,也渐渐变得容易满足。

喝茶、带孙子、六合彩,这就成了他们很多人年老时的精神寄托。可是生活难道真的就只有这些吗?为了孩子拼了一辈子的农民难道就真的要一辈子再也无欲无望吗?

这也是当前潮汕农村社会最大的荒谬,他们的老年生活不应该这样过。

正如康德所说: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他们没有体验过的美好的事物,还有很多他们的没吃过的美食,还有很多他们没去的地方,还有很多他们没看过的风景·····

他们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的见识和眼光,都造就了他们朴实的生活观念。换句简单的话,他们不会像城里人那么懂得享受生活,或者说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勇气。

这个世界,还有太多值得他们去做的事,他们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不知道去追求什么。只是支持他们去做的只能是我们子女,我们不主动,他们不会主动的。

在我儿时记忆中,有一件特别让我感动的事。我的大老伯在91岁那年,从新加坡回到家乡,最后一次看看他出生的土地,也最后一次看看他的二个弟弟(我的二老伯和我的爷爷),那是他最后返乡。而陪他回的,就是他的儿子和孙女。

91岁跨国回家,这很任性,但是他很开心。

而我们那群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其实也不年轻了,大多数人都已经接近花甲之年,甚至有些已快古稀。正如这几年来,我发现祖辈的那一代人已经渐渐零希,那些见面可以再称呼中加一个“老”字的人,也已经越来越少。

一代老人的逝去就代表有新一代老人的出现,别再当他们年轻了。

人生一个轮转,我们儿时,是父母带我们在走路,父母老时,是我们带他们在走路。请带带他们也去走走一些没走过的路,看看他们未曾接触的世界。

离回家过年还有半个月,一句话:老人如孥仔,知惜。

原创 正小滔  正小滔朋友圈  1月6日

一 个 专 注 于 潮 汕 乡 土 的 公 众 号

知 性  理 性  个 性

单车

李克勤 - 我是歌手第四季 第5期: 淘汰赛

······

 

前段时间朋友P的妈妈做了算是比较大的手术,他跟我说:"其实一开始只是小问题,可是她就是不重视,才几个月的时间,就把事情弄得这么大。我现在内心很不好过,当时我说过带她去做检查,她说没事,应该就是发炎而已,我就没再坚持。如果当时我能马上回家带她做检查,现在情况就会好很多。我都不知道该怪自己太大意,还是怪我妈自己太能忍。"

而前两天刚好也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之所以会把P的话和上面联系到一起,是因为两者的本源是一样的。也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缘故,一直以来我对潮汕农村的很多人和事较为敏感。各位生于潮汕农村的80后和90后,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自己父母的这辈子的追求是什么?

时代在发展,潮汕农村社会也一直处于一个再构造的过程中,在这个多次构造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时代的潮汕农村人民,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特点和集体价值观。

来自潮汕农村80后和90后这代人的父母,大多是50后和60后,这群人的集体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他们的生活追求又是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今天我想先讲几个身边人的故事,现在回家少,有时候回去一些事情总是能带来些许触动,也许这就是根吧。

真人真事一:

他是我一位已经去世的堂伯,因为晚婚的原因,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得子。迈入60岁的时候,按城里的说法,那也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可是他还得日夜苦干,毕竟儿子还小,尚未成家立业。

他开了个杂货店,卖卖柴迷油盐酱醋茶,每天早上在家门口的市场卖水果,平时还要抽空打理一大片果园,除此他还是一名乡宴厨师。若是按照工作的说法,那他至少就有四份工作吧。

听我妈说,后来他身体不好做了手术,术后他自己觉得没什么大碍,还要经常到果园干干农活,也不听劝。

终于有一天,他还是倒下了。之后没多久,他就走了。

真人真事二:

我有一堂弟,在村里大路边把摩托配件的生意做得风风火火,成为了周边村镇的供货商。这几年盖了几层楼,买了车,还买了几块地,今年年头也把婚姻的大事完成了。而他的父亲,也即是我的堂伯,今年66岁,打从我懂事开始,就没觉得他有闲过。

儿子事业兴旺,婚事也已完成,其他几个女儿更是早已成家,孙儿满堂。本已经是该好好享清福的年纪了。可是这五六年来,一直开着他的老人摩托,帮着儿子到处送货,风吹日晒,一天从早忙到晚。前阵子身体也有些不适了,到医院查了一下,虽然小问题颇多,但好在没有太大毛病,医生也嘱咐了许多。

我跟堂弟说过:“不要让你爸去跑了,今年也60多了,请多个人又不是请不起。”

我堂弟无奈地笑:“叫一个,他赶走一个,他说自己干得来,自己干就好。这次不听他的了,该让他好好休息了。”

大家都明白,他只是想帮儿子省个人工,勤劳节俭了一辈子,到该休息的时候,也舍不得休息。

真人真事三:

前阵子,我一朋友带他爸爸到深圳的医院检查身体。

闲聊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我爸现在苦力活已经干不了,几年前就在工厂给人当保安,每个月有一半的天数需要上夜班,就是通宵。我跟他说过,不要去做了,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累。”

可是他爸只是回了他一句:“就是坐着,比以前在工地轻松多啦,不辛苦。”

其实我朋友也知道,他爸就是想为他存多些老婆本。因为他觉得儿子在外面一切都要靠自己,很不容易。能多存一点,就是让儿子走快一点。大概许多父母都是这样想的。

这个几个人的故事,便可组成一个当前潮汕农村社会的缩影。

在潮汕农村,这一代父母就是这样,没有到了实在干不了的那一刻,他们从来不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儿女若无成家立业,就犹如祖宗的交待的任务还没完成,松懈不得半刻。即使儿女皆已成家立业,他们也闲不下来,认为帮得了孩子就是最大的福气。他们会默默地把孩子身上的压力往自己身上转移,明明已经到了拼不动的时候,却还要逞强,非得继续熬下去,心结太死,觉得没拼对不住孩子。

至于他们的追求是什么呢?

我听到过最多的答案就是:儿子娶了,女儿嫁了,有孙子可以抱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就跟其他人一样了。

多么朴素的追求,难道老了就不能做点年轻时没做的事情吗?难道老了就不能放飞自己?

事实上,当前大多数潮汕农村家庭都无法跳出这样的局,而归根到底,这背后又有着很深的社会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潮汕农村家庭为后代提供立足点的成本大大提高了。

我们父母这一代人,明显比我们公媽那一代人承担了更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厝地(宅基地)与房子,这是潮汕父母视为需要留给孩子的最重要财富。

在我们公媽的那一代人中,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多,不过好在当时土地在农村还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分家之时,厝地或房子的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以前“分厝地”是按照一个家庭的人口进行分配,分配方式较为简单。再后来吧,至少还有“标厝地”这事,土地至少还是一个可以不用太多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加上以前的房子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平房,甚至都是上百户人家集体规划建设,成本也不太大,更没有任何太明显的攀比。

几十年前,我们的爷爷给儿子们留一些可以立足的固定资产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毕竟没有一间厝地就几十万上百万的事,也没有一平方屋子要几千上万的事。

给了儿子一份家产,帮儿子娶了一个老婆,然后就让他们自己开基立业去了。老人家也就自然而然享受清福了。

现在变了,一方面是在大多数村里,所谓的厝地早就光了,至于怎么光法,各村就有各村的故事了。我们打个比方吧,一对父母在年轻时,祖辈分了一间房子,后来又标了一间厝地,可是他们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结婚了,两位老人家回到祖辈分的老房子住,那么请问剩下的一间厝地,该给大儿子,还是给小儿子?

厝地不够分就是当前潮汕普遍的社会问题。即使厝地解决了,还有房子的事,虽说可以交给孩子自己去积累,自己去建,可是他们还是觉得应该尽自己能力去付出,否则难以安心。不管孩子在家工作还是出外拼搏,厝地跟房子早就被他们视为责任,正如我们的祖辈对他们所做的一样。

带着一个家族的理想,他们在为孩子努力着。

第二个原因就是潮汕的农村社会产成了巨大的贫富差距,整个农村社会严重膨胀,他们不得不在膨胀中努力赶上别人的速度,或者是让自己的孩子追上别人的速度。

潮汕农村社会是一个很小的圈子,是一种最熟悉关系的交叉网。这些人的关系都是相伴一生的宗族关系,这时就很容易产生比较了。尤其是近十年来,潮汕农村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导致一些对比已经是进入非常态的膨胀。

看看谁在村里盖的房子高,看看谁家买的车好,看看在村里闹热拜老爷时谁家的祭品最丰富······

几乎所有落后者在心理都有一种想法:既然我追不上你的速度,那我就让我的孩子超过你的孩子。

要让自己的孩子追上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就必定要押上了自己所有,直至此生完了。这是一种带有私心,却又极其无私的做法。上阵不离父子兵,即使孩子输了,也要输人不能不能输阵。

年岁渐长,看过了许多同样的父母,才渐渐明白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那句话: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们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带着他们的理想,他们在为孩子努力着。

第三个原因就是当前年轻人白手起家的难度太大了,他们会把孩子的部分压力承担到自己身上。

其实我们的祖辈对于父辈的起家并有没有那么多的担忧。毕竟我们父母那代人,只要勤劳,生活温饱就不是问题,勤劳之余头脑还灵活的,挖到第一桶金进入富足生活也不太难,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现在情况变了,白手起家不是不可能,只是难度翻了几个翻。一方面是财富的增长方式以家族化为基础;二是以前潮汕人的优势是依靠信息壁垒获得生意上的高回报,互联网让这个世界扁平化,潮汕人的生意模式变得难了;三是各行各业都形成了壁垒,进入市场获得财富不容易。

即使你可以白手起家,但是作为父母,他们还是坚持必须陪你走到最后。即使他们每年只是存在2万,那么存十年就有20万,存多帮多,存少帮少。这群潮汕儿女的压力已经被主观转移到作为父母的身上。

带着孩子的理想,他们为孩子努力着。

三个理想,便是他们的一生的追求。活到老,拼到老,这就是他们的追求。

他们也由此忘记了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他们还没体验过的美好事物,也渐渐变得容易满足。

喝茶、带孙子、六合彩,这就成了他们很多人年老时的精神寄托。可是生活难道真的就只有这些吗?为了孩子拼了一辈子的农民难道就真的要一辈子再也无欲无望吗?

这也是当前潮汕农村社会最大的荒谬,他们的老年生活不应该这样过。

正如康德所说: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他们没有体验过的美好的事物,还有很多他们的没吃过的美食,还有很多他们没去的地方,还有很多他们没看过的风景·····

他们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的见识和眼光,都造就了他们朴实的生活观念。换句简单的话,他们不会像城里人那么懂得享受生活,或者说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勇气。

这个世界,还有太多值得他们去做的事,他们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不知道去追求什么。只是支持他们去做的只能是我们子女,我们不主动,他们不会主动的。

在我儿时记忆中,有一件特别让我感动的事。我的大老伯在91岁那年,从新加坡回到家乡,最后一次看看他出生的土地,也最后一次看看他的二个弟弟(我的二老伯和我的爷爷),那是他最后返乡。而陪他回的,就是他的儿子和孙女。

91岁跨国回家,这很任性,但是他很开心。

而我们那群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其实也不年轻了,大多数人都已经接近花甲之年,甚至有些已快古稀。正如这几年来,我发现祖辈的那一代人已经渐渐零希,那些见面可以再称呼中加一个“老”字的人,也已经越来越少。

一代老人的逝去就代表有新一代老人的出现,别再当他们年轻了。

人生一个轮转,我们儿时,是父母带我们在走路,父母老时,是我们带他们在走路。请带带他们也去走走一些没走过的路,看看他们未曾接触的世界。

离回家过年还有半个月,一句话:老人如孥仔,知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