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靳军
如果收获玉米也能像收小麦一样,机器进地籽粒来,多好。10月21日,记者在我校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看到,这个美好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将金黄的玉米籽粒倾泻在地头的小卡车上。而当天的测产结果表明,我校薛吉全教授率领玉米科技团队选育的陕单636等多个玉米机收品种,不仅做到了籽粒直收,而且亩产均超过1000公斤,这也预示着我国玉米生产将进入一个新时代。
这个玉米试验示范站位于榆林市榆阳区榆卜界村,由我校和榆林市农科院联合建立。今年,试验站种植了4个适合机械化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其中包括陕西省审定的首个机收品种陕单636。记者看到,和普通玉米品种相比,这些机收品种很特别:植株低而密集,主杆细而坚韧,穗子小而紧实,结穗位置保持一致。收割机开过后,在地里“吐”下被粉碎的秸秆,而“释放”出来的玉米籽粒饱满硕大、晶莹剔透,摸着也很干爽。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陕西省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观看了玉米机收过程并进行了籽粒直收现场测产。结果显示:陕单636、陕单650、陕单620亩产都超过了1000公斤,最高达到1035.72公斤;籽粒含水量最高为21.3%,最低为16.7%;破损率最高为2.77%,最低为1.75%。
专家组认为,在今年玉米生长中期遭受高温干旱、后期阴雨寡照的条件下,这些玉米品种表现出耐密抗倒、水分含量低、机收籽粒破损率较低等丰产宜机收的特性,为陕西树立了亩产过吨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样板。
长期以来,收获玉米是重体力活。近几年,虽然有了玉米收获收机,但也只是摘棒子。看着机器很快将玉米粒收回来,在现场帮工的榆卜界村村民白桂琴惊叹不已。她家有6亩玉米,每年秋收都得忙半个月。她算了一笔账,如果雇人来收,掰棒、脱粒、晾晒、秸秆处理等,一亩地一天需3个人,每个人100元,就得花300元。而眼前的机收一亩地,10分钟不到,把那些活都干了,只需80元。“还是机械化好!又快、又省钱、又省力。”白桂琴说,希望自己家明年也种上这样的好品种。
谁来种玉米、谁来收玉米、玉米往哪里放,成为我国玉米生产的新课题。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璞说,我国玉米生产正在由高产向高效转变,由手工操作向机械作业转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打破了制约我国玉米生产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专家组组长、刚刚创下我国玉米高产新纪录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说,今天的玉米机收是我国玉米生产的标志性转折,“未来十年,中国玉米收获都将如此。”
薛吉全教授介绍,在陕西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团队已在陕西3个生态区安排了10个百亩早熟耐密宜机收及配套技术示范田,陕单650、陕单620和陕单638等机收玉米品种还参加了国家黄淮海机收组和陕西省春夏玉米区域试验。他表示,团队今后将立足陕西,面向西北,通过品种、栽培技术和推广模式创新,以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推进玉米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品种良种化,种植规范化,作业轻简化,效益最大化,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