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把文艺和烟火气用来形容不太相同的两类,文艺的十指不沾阳春水,烟火的视吃穿无关的为矫揉造作。可是在《深夜食堂》,文艺与烟火和谐而巧妙的融合了,不但是形式上将烟火的饭菜文艺化了,而且把文艺的客人们烟火气了。
在《深夜食堂》里,每个有趣的人都有自己最爱的食物,每种食物也都有可爱的故事。因为爱相同的事物,人们会认识,会惺惺相惜,会相爱,当然也有可爱的客人会因为吃法的不同而争执,但是一切都最终和解在食物里。也是因为有趣的人带来了有趣的故事和经历,大家会去尝试他们爱的食物,让食物都成了有故事的食物。
每一种食物都随着一个有趣的人或者一个小故事的登场而出现。
怀着不同心情的人走进了这治愈天堂,有人收获了爱情,有人得到了友情,有人重新认识了亲情......有人走进了回忆,有人对未来认识的更清晰,也有人开始了新的征程......有人心灵得到了慰藉,有人实现了梦想……有人离去了,有人新加入了......店主大叔始终默默看着每个人的故事,抽着烟送每个人吃饱喝足,心满意足的离开。
原来没有什么绝对的烟火气或者文艺气息
看着一个个暖心小故事,想起曾经那么倔强的坚持要逃离“烟火气”的自己,不禁失笑。
因为从小就看着妈妈始终在家里忙里忙外,而爸爸就是远离厨房和一切家务,悠闲着看着。所以,心里一直忿忿不平,凭什么都要女人做家务而男人不用做,也是从小就立志以后自己什么家务也不做,还幼稚的坚持到自己独立生活。
每每妈妈说你不会做饭不会收拾家以后可怎么办呢?我就斩钉截铁的说,以后老公也可以做,凭什么我一定要做?妈妈总是微笑着问,老公不做怎么办呢?我就更加气愤的说老公不做我更加不会做了。妈妈总是担忧的说那可怎么办啊。我就毅然决然的说那以后就外面吃,反正我不做。妈妈总是叹口气就算罢了。
这样的对话不记得发生过多少次了,小时候妈妈总是担心我长大怎么解决吃饭的问题。一直到自己独立生活之后,妈妈总是担心我老是在外面吃对身体不好。
随着年岁渐长,妈妈不再追问我该怎么吃饭的问题了,我竟然也开始嘲笑自己当时幼稚的“女人独立”思想了。虽然不愿意承认,可是也渐渐发现洗手做羹汤也是生活乐趣之一,当然月半先生也不是爸爸那样与一切家务隔绝的“一家之主”。
美好的料理是感情最好的输出
常年在外的日子里,最想念的就是妈妈菜了,吃了不同好吃的,尝了不同的味道,可是最散不去的还是回忆里妈妈菜的味道。
有时候会突然特别想吃妈妈做的菜,有时候甚至开始尝试妈妈做的菜。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记得妈妈拿到菜的原料,菜切的形状,妈妈炒菜时的样子。一模一样做完之后,尝一口才发现依然不是那个味道,当时的想念很容易就让人眼泪慢慢涌出来。
当然也会有想给自己爱的人做他爱吃的菜,想象着他吃到嘴里的满足感和自己内心的欢喜和成就感。暂且不说靠拴住胃来拴住心的论调,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不由得想用一顿美食来表达感情,特别是要亲手做的,才觉得感情才是有效的抒发并随着食物一起烙印进对方的心里。
开心时大吃一顿,不开心也要大吃一顿,怕是最美好的了吧。
对世界宽容才是善待自己
作为店主的文艺大叔总是平静温和送上一道道料理,不评判,不冷淡不热情,宽容善意的看着来往的客人。
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总是那么极端的认为一定有对错,一定有好人坏人,坏人该被惩罚好人该被奖励,并且坚定的认为不这样想的人也是不对的。可是长大着长大着反而宽容度越来越高了,原来别人不同的选择也许有背后的故事,因为经历不同所以选择不同,不是一句对错可以评判的。
同时,越宽容别人也是越善待自己,与世界和解也是与自己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