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中惠,浙江大学教授、杜威研究专家
记 者: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有专家呼吁“要补读杜威”,认为我国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对杜威并不了解,而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杜威教育思想中得到不少的借鉴和启示。作为杜威研究专家,您能否对杜威做一简单介绍。
单中惠: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现代美国教育家。在所有的美国教育家中,他无疑是最著名的一位。从佛蒙特州柏林顿出生到在纽约去世的93年生涯中,他始终不渝地对“现代教育”进行探索,并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在密执安大学任教期间,杜威开始对教育产生了兴趣,试图把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是他探索“现代教育”的肇端。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后,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通称为“杜威学校”),进行了长达8年的教育实验活动,使他对“现代教育”的探索更为深入,并在教育理论上结出了一批硕果。他把自己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思想付诸于这所实验学校的教育实践。1904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以后,杜威完成了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以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为标志。此后,杜威并没有停止对“现代教育”的探索,又撰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主要的是1938年发表的《经验与教育》,对他早期的一些教育观点进行了修正,这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因此,在教育领域中,杜威既是一位实践者,又是一位理论家。
记 者:是杜威推动了美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型,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您能否谈一下杜威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单中惠:任何一种教育思想的产生都是与其时代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体现其时代和社会精神的。当然,杜威教育思想也不例外。应该看到,理解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应从六个方面入手:
一是杜威的教育思想紧密联系社会的变革。当杜威开始对“现代教育”进行探索时,美国社会正处于大转折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社会生活发生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变化。这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仅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紧迫的要求。杜威的教育探索就是本着这一社会变革展开的。
二是时代使命感。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如何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变革,成为当时美国教育界人士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杜威表现出敏锐的意识和积极态度,强调学校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应该说,他的教育思想反映了新的时代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
三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批判传统教育是杜威构建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正是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和思考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教育观点,并构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四是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起。当杜威致力于“现代教育”的探索时,进步教育运动作为一场教育革新运动正在美国兴起。他不仅对这一运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而且从这一运动中吸取了不少养料。
五是教育实验活动。杜威创办的实验学校是其教育思想的实验室,既为他的许多教育著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又为他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打下了必要的实践基础。可以说,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是杜威整个教育生涯的主要特征。
六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作为一位教育学者,杜威长于思考和善于分析,这使他的教育思想凸现出新颖性。
记 者:杜威的教育著作很多,其教育思想体系也很庞大。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把握其教育思想的主线呢?
单中惠:作为一个综合而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杜威教育思想系统阐述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生活、经验与课程、知与行、思维与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儿童与教师八个关系。在教育与生活关系上,杜威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强调教育就是儿童的生长。在学校与社会关系上,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强调学校应是一个雏形的社会,主张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中的简单重现。在经验与课程关系上,杜威提出了“课程教材心理化”,强调在课程教材和儿童心理之间建立联系。在知与行关系上,杜威提出了“如何做”的命题,强调知与行的关系,主张“从做中学”。在思维与教学关系上,杜威提出了“如何思维”的命题,强调教学活动应该唤起儿童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主张基于“思维五步”的“教学五步”。在教育与职业关系上,杜威提出了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主张广义的职业教育观。在教育与道德关系上,杜威提出了“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主张通过学校生活、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道德教育。在儿童与教师关系上,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要求学校的一切都要为了儿童的生活和生长。
如果与传统教育思想作一比较,杜威教育思想清楚地凸现出其新颖性,因为它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又体现了许多新的视角,给人很多启迪。
杜威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
记 者:有学者提出,在西方教育学者中最熟悉中国的人是杜威,对中国教育影响最大的西方教育学者也是杜威。对此您如何看待?
单中惠:作为一位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著作在世界很多国家被翻译出版,并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有的西方教育学者认为杜威是属于整个世界的。但是,正如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杜威的最大影响在中国。
由于杜威亲自在中国访问和讲学两年多时间(从1919年4月30日至1921年8月2日),再加上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的学生胡适、陶行知、陈鹤琴等人的推崇和宣传,使得杜威教育思想在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教育思想,其影响显然超过了其他西方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在西方教育学者中最熟悉中国的人当推杜威,对中国教育领域影响最广、程度最深和时间最长的西方教育学者也当推杜威。
更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在中国的访问和讲演,中国对杜威的教育思想也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能忽视的。正如杜威的女儿简·杜威在《杜威传》中所指出的:“不管杜威对中国的影响如何,杜威在中国的访问对他自己也具有深刻和持久的影响。”
记 者:杜威教育思想在其传播的过程中是否有被误读的现象?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单中惠:杜威教育思想在其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被误读的现象。因此,在杜威身上出现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情况:在受到那么多赞扬的同时,又受到了很多的攻击。在20世纪50年代,杜威教育思想在美国就受到了猛烈的攻击,人们对他的教育著作的兴趣明显减退。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又重新表现出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热情,重新意识到其教育思想的价值,开始更深入和更理性地反思杜威对“现代教育”的探索。正如美国教育学者沃思所说的:“在那种不正常的喧闹之后,我们可能会在约翰·杜威对美国教育的贡献方面去寻求更为理性的评价。”
当然,杜威教育思想之所以被误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例如其教育思想的某些地方阐述比较晦涩,某些行文也不太精确等。但是必须看到,杜威后来对其早期的教育思想是有所修正的,使其教育思想不断趋于完善。如果说杜威早期明确否定书本经验和反对分科教学,那么杜威后期已提出课程的学科性质将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而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如果说杜威早期单纯地强调学生的做,那么杜威后期已提出学生的做不仅仅是外部动作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心理智的活动。如果说杜威早期强调教育过程以儿童为中心,那么杜威后期已指出教育过程是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的过程,师生双方是作为平等者来参与的。指出这一点,对于消除杜威教育思想误读的现象也许是十分重要的。
杜威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记 者:从时间上来看,我们现在的确离杜威越来越远,请问杜威教育思想在当今的教育现实中是否已过时?
单中惠:尽管杜威与我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甚至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离杜威会越来越远,但应该看到,杜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注意对教育史上各种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论述,注意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以一种创新精神对现代教育进行探索等,都会对教育工作者提供颇多启示。作为世界级教育思想大师,杜威所探讨过的那些教育问题在现实的教育中并没有消失,后人完全可以在杜威探讨的基础上对那些教育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讲,杜威教育思想并没有过时。正如美国教育学者罗思所指出的:“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过杜威……但很难想象,它在前进中怎么能够绕过杜威。”
记 者: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否在当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中同样有生命力?如何理解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单中惠:经过近三十年的沉寂,我国学术界对杜威哲学和教育思想的研究从1979年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教育界,人们开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读杜威教育思想。人们已注意到,杜威关于加强教育与生活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倡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课程教材心理化以及师生共同参与和相互合作的观点,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吻合的。正因为如此,杜威教育思想在某些方面可以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参照物”。
具体来讲,杜威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重新思考教育目标。杜威在他的著作中曾深刻地指出,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是儿童资源的浪费,教育上最大的问题是忘记儿童的发展,这将激励人们去重新思考教育目标。二是探究课程和教学方法。尽管杜威本人后期也承认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好,但他确实以创新的精神去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并提出一些给人启发的新观点,这将促使人们去不断探究课程和教学方法。三是坚持教育实验。杜威教育思想是杜威本人长期教育实验的成果,他早期的一些重要教育著作也是在实验学校期间出版的。可以说,没有教育实验,也就没有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这将推动人们去坚持进行教育实验。
早在1980年,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史学家赵祥麟教授在一篇题为《重新评价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文章中就明确写道:“只要旧学校空洞的形式主义存在下来,杜威的教育原理将依旧保持生命力,并继续起作用。”无疑,在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中,杜威教育思想依然是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