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一辆辆奔腾而过的车行,跳跃着的细小光芒在车尾处汇成一束明亮的光轨;轨道旁有警示声响起,不远处的地铁轰隆隆地呼啸而至,携带起凌乱的风;写字楼里漫天飞舞的文稿,在不断的催促声中夹杂着的是咖啡的醇香和人们昏昏欲睡的脑袋。
数百万人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清早朦胧的蒸雾中飘来点心的面香;午时炎炎烈日下被晒得滚烫的柏油马路上,是拥挤堵塞的车群与人流,熙攘喧闹;以及暮色掩盖下跳动着的灯红酒绿的生活,一点一滴充斥进城市的空气里。
这是我们的时代。
不是每个人都有享受慢生活的资格。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每天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苟延残喘地挣扎着,为下一顿饭忧愁,为下一个冬天焦虑。即使力图突破现状,也难以在现存条件下改变自己的人生,阶级固化的悲痛现实在中国大陆上演着。
古时寒门出贵子的励志故事在这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似乎已经凤毛麟角,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家庭先天享受着更优越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在这里,众生平等不再成立,有些人,在起跑线上已然领先。然而,自立于世的我们也许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改变社会,调转别人的人生轨迹,但胸腔中燃烧着的欲望与年轻的倔强足以支撑起无畏的勇气,让一无所有的我们,愿背水而战。
在知识经济几近统治世界的时代,民族文化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古时民间,文化知识并不被民众尊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理念在封建王朝专制统治下横行数百年,而后盛行的八股取士和科举制度客观上鼓励文化知识,却禁锢着民众的自由发声,众多文人志士趋之若鹜,耗费数十年只为在朝野争得一席,升官加爵。
彼时的知识力量,终归湮没在政治斗争的迷乱硝烟中,成为朝廷官僚体制下的附属品,在小农经济占领先地位的封建时代全然不值一提,文秀才比不上武将军的实用才能。
数千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和大数据将世界千丝万缕地缠绕在一起,知识网络应运而生。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频频热传,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促使教育模式不断完善。而知识付费也必将成为未来数十年时代潮流下的必然趋势,知识力量作为又一大经济体正磅礴着蓄势崛起。
诞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无疑是迎上了最好的机遇。可能我们很难怀揣着一腔热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但“知识改变命运”绝非一句空话。我们年轻,我们一无所有,因此我们不怕输,只管抛离一切迎风翱翔。
L是我认识的一位学姐,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系,志愿是当初自己填报,因着读书时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想着在理论化学的领域里谋得一席之地。然而真正的大学学习与她的初想却大相径庭,重心偏向实践实验的化学课程让沉迷理论化学的她茫然无措。学姐努力说服自己坚持下去,认定现实出现的措手不及的现状只是因为自己仍不够努力,开始越发勤奋地投入到化学实验中,整日流连在实验室与瓶瓶罐罐的药剂品为伴,却也在毫无目标的奋斗中渐渐疲倦,失去希望。
这是我初识她的精神状态,彼时她正是挣扎在考研与就业旋涡里的大三本科生,而我则是初入校园的freshman,还尚存尝不尽的新鲜感,未能体味她的萎靡与彷徨。而一年后再得到她的消息,已经逍遥在帝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读她自己喜欢的中文系,空闲时抱着笔记本在图书馆一待便是一下午,读着自己感兴趣的经典文学。并同时自主创立了自媒体公众号,分享原创文章与学习心得,粉丝过万。
在与她交谈时,她曾向我吐露决定跨专业考研时的心情,洪水决堤般的释放,以及背水一战的坚决。备考的经历无疑是黑暗而痛苦的,在另一个自己仅有兴趣却尚不熟悉的领域从头开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她背负着家庭的压力,学校老师的压力,一意孤行的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一个孤独的勇士,逼退自己所有后路,绝不回头。
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沉静如水的勇气弥足珍贵。每个人行色匆匆穿流在人潮中,快节奏的生活姿态渐渐吞噬人们驻足思考的心性,未曾回望沿途,已然在盲目中失去自我。就像大雁永远不会迷路,它们始终明白自己何处落点,希望我们的成长,清明而自省,自立于世。这会是我们最耀眼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