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至
快到三八妇女节了,单位要犒劳下我们几个女同志。周边一日游和一张美容卡,二选一。于是我逐个确定每个人的决定,做好登记以便安排。大部分人都快速地做好了决定,除了小马。小马是今年新考进来的大学生,平时安静本分,见她犹豫不决,我便热心向她介绍,每种的利弊。可她说,要不我还是打电话问问我妈妈吧。挂完电话,她痛快地告诉了我决定。我心里不由得嘀咕,都已经工作了啊,干嘛这种小事还要求助妈妈做决定啊。后来有一次加完班开车送她回家,无意地闲聊,解释了我的疑惑。
路途中,我问,小马,想找个什么样的对象啊?
她说,我妈说,得找个事业单位的,稳定。
我说,哟,看来阿姨在家里还挺权威呢。
她说,我习惯了。我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听我妈的。小时候,妈妈就告诉我,她经历的事情多,我有什么事都要告诉她,她帮我出主意,省的走弯路。妈妈说,我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的事都不用我操心。妈妈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
听完她的话,我想,妈妈能帮你做一辈子的决定吗?妈妈让你按照她的意志成长,看似最直接高效,可是却让你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抉择能力,毫无主见可言。
前些年轰动一时的事儿。大连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杨元元以决绝的方式死在了自己的宿舍。她也有一个这样的妈妈。她的妈妈总是要女儿服从自己的决定,高考志愿要报武汉的,研究生志愿要报上海的。并且总是跟着女儿,女儿在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女儿都三十多了,还要跟她在研究生宿舍里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杨元元集体活动很少参加,总是沉默地跟在母亲背后,听她妈妈说话。
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只好选择崩塌。以爱为名,以保护为幌子,事事大包大揽,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决定,恰恰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独立做主的机会。
其实相似的情况,我们每天都在目睹:
孩子想穿运动鞋,家长说:“这双鞋不好看,还是穿板鞋吧,有型。”
久而久之,以后穿戴,孩子就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话语权,听从家长安排就是了。
两个孩子发生了一点冲突,你一下我一下得推搡起来,还没等孩子说什么,两方家长立即火速介入,以大人的方式把事情解决掉。
时间长了,碰到此类问题,孩子首先想得不是自己动脑解决问题,而是找爸找妈。
孩子四五岁,便被要求参加各种辅导班,一旦孩子表示不情愿,家长便会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样你才能成才!”
孩子知道自己的反抗也管不了什么作用,那就硬着头皮学吧,反正爸妈说的好,就是真的好。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需要孩子做出选择时,父母首先冲在了前面替孩子做出“完美”的选择;当与同龄人起冲突、与朋友有了矛盾,父母立即给孩子列出了解决方案。
你做的决定必定不够好,得听我的!——这是很多父母的逻辑。
所有的无主见,都是从父母的包办开始的。
表面上来看,是帮助孩子选好走的路,但深层次的是父母强势的控制欲,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剥夺了孩子的独立空间、独立思想,让孩子成为了自己实现愿望的“工具”或者附庸。
因为这种包办,孩子失去了思考、判断、抉择的能力,渐渐会不自信,更加依赖、更加无能。
我见过有的妈妈,孩子只有两三岁的样子,在选购衣服的时候,征求孩子的意见,购买孩子喜欢的衣服。
我见过有的妈妈,放开孩子稚嫩的小手,交给孩子几元钱,让孩子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里,自己决定买哪件玩具。
我见过有的妈妈,在孩子取得全市金话筒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时,仍然会问孩子,你还愿意继续学习播音吗?
学会放手,是父母的修行。
经历磨炼,孩子才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