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18新三尹晓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前段时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给我带来很大的情感体验,它形象的表现了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涌动着历史底蕴,潜藏着古代人民在朴实的生活中最珍贵的智慧沉淀。
我们的饮食与西方的快餐汉堡、牛排沙拉不同,好像我们在美食上花费的时间更多一些,就像是小火慢炖,当然这与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我相信,这种对生活的感知与研磨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
不是即食的快捷,而是不急不缓的对于生活的品味和感知,在查了相关资料下,想结合我的生活体验与文化认知,说说我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理解与感受。
我认为古代的饮食文化可以用“精、美、情、礼”这四个字概括,当然也适用于现在的饮食文化,但相比于现代,古代的饮食文化更有朴实的美感与韵味。首先“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精致与精品就是对这种文化精神最概括的总结,小农经济人们自给自足,从肉菜、烹调、配料至出锅,都体现着一个“精”字。“美”即是“色香味俱全”的色,它的美观与搭配表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是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甚至可以说是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情”,吃吃喝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朋友离合,送往迎来,饮食往往承载着太多的感情交流与情绪表达。“礼”是说饮食活动的礼仪性。首先是吃饭的“规矩”,座次、布菜等都表现着尊老爱幼,辈分地位的礼仪,这是人与人之间的;还有个人层面上的,比如《礼记》提到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咀嚼食物不应发出过大响声等行为规定来表现个人修养。
饮食文化并不只是吃那么简单。饮食文化是一个由多方面习惯与创造融合的文化体系。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在西方,我们可以用不同“星座”的代言词来评价一个人,比如“处女座”,我们会说,“哇,这个人大概是个完美主义啊!”而中国,我们可以用地域来评价一个人。这里说到的就是从古代就形成的并一直沿袭至今的地方菜系。像鲁菜、川菜、粤菜、闽菜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从古代传承下来的菜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由于地区饮食群体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特殊饮食需求。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正是因为长时间的地域磨合与改造而形成的。但这逆命题不一定成立,像版图很大的俄罗斯,就不如我们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成一派,在差异中融合,在融合中有着自己的特色。因为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背景, 再加之自身的性格差异表现出不同的饮食喜好。例如川菜主要是四川、重庆的本土菜系, 因为四川地区古代居民热情好客、性格火辣,所以自身菜系中也具有辣味十足的特点, 颜色鲜艳。
我们总说美食具有“治愈”的功能,是的,它不仅是充饥的流程,更是一种审美体验与精神表达,从中沉淀着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沉淀着古代人民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品味。它仿佛在告诉我们不管生活有多快,总要有慢下来的时候。这是对自己的犒劳,是对生命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