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个故事。
莫扎特被很多人誉为音乐天才。4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6岁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小范围巡演;此后开始了各国的旅行演出,弹奏多种乐器。
莫扎特的一生中,他完成了二十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
看到如此丰厚的履历,大家肯定会感叹:莫扎特不愧是个天才!6岁的莫扎特就开始巡演,而我连个音符都不会!
莫扎特是否从一出生就拥有音乐天赋呢?
大家再仔细研究一下莫扎特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他的父亲原本就是一名小提琴手、作曲家,母亲也热衷音乐,会拉小提琴和大提琴。
在这样一家音乐家庭里,莫扎特可谓从小耳濡目染。在他还没正式学习钢琴前,肯定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父母对他先天和后天的影响。
而之后的莫扎特之所以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不仅仅是天赋和基因的影响,更多的是靠这种方法——刻意练习。
什么是刻意练习呢?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他认为,与传统的无意识、无目的的重复练习相比,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这种练习需要你走出舒适区,有特定的目标,专注地完成,并且每次练习都包含着反馈。
很多优秀的人就是通过刻意练习这种方法从一名普通人变成卓越者。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作者还研究大量的杰出人物成长经历,他们发现这些杰出人物从童年时期走向杰出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产生兴趣。第二个阶段:变得认真。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就如莫扎特从小就在父母的音乐熏陶下,对音乐产生兴趣,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钢琴。接着,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接受正式训练,并且通过巡演获得了信心。接下来,他在不同国家的旅行演出中付出了巨大地投入。他在音乐领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开始进行各类的创新,以至于后来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
因此,如果家长想要孩子学一门手艺,最重要是先让孩子对此产生兴趣,然后通过表扬、激励等方式给予孩子继续学习下去的动机,那孩子可能会很快就喜欢上,并且愿意主动去学习。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四个阶段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1.建立心理表征。
心里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种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当你在做一件事情或者看到一个事物时,大脑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判断。比如,一说到蒙娜丽莎,你就会想到达芬奇,脑海中也会显示那副蒙娜丽莎的微笑画面。
运用在专业领域的心理表征,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快速地理解和解读信息,并且能够将信息保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以便今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决策。像一名围棋手,越是经历过越多的训练,他所建立的心理表征就越高级,面对不同的棋盘都能快速做出判断和选择。
2.黄金标准。
如果想要建立高质量的心理表征,就需要一个黄金法则: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和心理表征相辅相成的,刻意练习时间越长,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越能有效地练习,磨练技能。
怎样能在刻意练习时掌握高效有用的方法呢?
在你进行刻意练习前,你先去寻找这个行业或者领域的杰出人物,可以阅读他们的传记等,看看他们是用了什么方法让自己变得这么优秀,然后自己总结出相关的方法,并且加入到自己的刻意练习中。
杰出人物之所以变得如此优秀,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高效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他们经过无数次失败总结出来的。学习名人的方法,也许能够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但有一个前提是,他们方法你也适用。
3.一万小时法则。
拉德威尔在《异类》中说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虽然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并不每个人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练习就可以成为专家。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无论做什么,想要取得效果,收获成功,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花很长时间练习。
4.“三F原则”。
在进行刻意练习还需要牢记“三F原则”: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专注能够帮助你在练习时,快速地进入心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反馈和纠正则是在你练习过程中或者练习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进行深入思考后,再进行纠正,减下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效率。这三者在刻意练习中缺一不可。
从普通到卓越,并不是简单的1万小时训练就可以达成的,而是要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并且有一个好的导师能够经常给予你指导和反馈,才能帮你精进,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