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不完美的自己》是继张德芬的内在空间系列后,再读的一本关注心理与内在的书籍。再度关注起心理与内在,是因为大学独自在台北交换的经历,让从未长远离开家乡的我每日面对的不仅是陌生外在环境,更是被放大的、自己内心中对价值感与亲密关系的理解与回应方式。
当我们还处在一个熟悉的环境时,朋友恋人皆在身边,内在世界的一些信号很容易被忽略掉。身旁有可转移情绪的人或环境时,我们总倾向于回避那些感受。但当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独处时光又多近一整天时,那些内在的反应会变得强烈,它们一次次来找你,让你没办法不去正视和面对。
这样说来有些抽象和玄乎。但我深知自己那半年的感受,有过强烈的开心、满足、激情,也有过难受、惶恐、无力。也曾试图通过外力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向远方的伴侣、深闺、父母寻求安慰以转移当下情绪、通过短时间大量进食或进行某项具替代意义的活动,但结果即使短期有效,不久后也定会重复。
后来我开始看这本书。在台北天气刚从烈日转向凉冬的几个周末,一人窝在咖啡馆,读完了此书。
算不上就此治愈,至少让内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解。当我开始试着感知、接受自己时,内心好像真的有慢慢变得开心而和谐。而当内在开始变化时,我的外在关系也随之有所改善。
因为外在关系本是内心模式的反应。我相信当内心出现问题时,一定会折射于亲密关系之上。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摘录下一些好句,分享的同时也留与自己。
当然,我更推荐去自读此书,给自己一个机会,在某一天,某个舒服的环境里,一个人,好好看看自己。
-1-
习惯与自控力
积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恶习的根源在于:这一方式让你在过去得到了很多好处,自己现在就会无意识地去习惯它、运用它。无论你现在多么痛恨坏习惯,它一定曾让你获益。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
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个部分需求都当做朋友来对待,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
强大的使命感才是促使我们改变的发动机。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时,动力会从内心自动产生,你自然会自律,不要从外界去寻找迫使你改变习惯的东西,因为它们很容易就被放弃。
增强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在于要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2-
痛苦与体验
逃避问题及其内在痛苦情感的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世界历史中有一个几乎颠扑不破的真理:控制欲太强的强人们,要么他们亲自制造苦难,要么他们的所谓的盛世后,接着就是巨大的苦难。
一个总是不断诞生强人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失序与窒息不断轮回的社会。
体验就是我们自身。所谓的“自我”,就是一切当下体验的总和。
当你悲伤时,你最值得做的就是和悲伤融为一体。其实,本来就是一体,这一刻,我就是悲伤,悲伤就是我。但我们总以为,除了悲伤还有一个“我”,这就制造了分裂。
这是一个很简单又很难得道理,因为我们太多时候是抱着“我”及“我”所产生的控制感。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等都不是问题,问题时我们试图消灭它们,我们视他们为失序,我们由此想控制,以为控制的局面就是秩序。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活在当下。
一份体验不管它带给你多大的痛苦,只要不作任何抵抗地沉到这份痛苦中,体会它、看着它,那么它最多半个小时就会溶解并转化。
不是事件导致了体验,而是你对事件的看法导致了体验。
对抗痛苦才是痛苦的主源。比痛苦更大的,是试图消除痛苦的痛苦。
-3-
价值感官
我们都在寻找价值感,如果童年时,某一种方式令你找到了价值感,此后我们便会执着在这个方式上。
我们常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我们的行为,但实际上,我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多数时候不过是在重复小时候我们与父母等亲人打交道的方式而已。并且,这种重复会一一对应,非常具体。
世界上大多数人一般只找到一套寻求价值感的方式,越困难的时候,我们会越执着于这一套方式,认为这是唯一的、但其实在最困难的时候,改变或调整这一方式会更好。
多数时候,我们看似爱的是别人,其实爱的是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
因为某些感受一旦产生,我们不接受它、压制它,不让它通过心理的途径来表达,那么,它就会通过身体的途径来表达。
-4-
拥抱负面情绪
理解你的愤怒,问问它向你传达的信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富有智慧地去解决它,那它势必会成为你心灵的兵器,帮助你强大起来。
单纯的“付出者”其实并不伟大,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从根本上是一种自恋。“付出者”过分地追求“问心无愧”,过分地迷恋清白感。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手的失衡。内疚的产生,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补偿对方了。而许多“好人”不懂得这点,不喜欢“问心有愧”的感觉,企图消灭这种感觉。而消除的方式有两类:禁欲、助人。禁欲是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而助人是只付出不接受。
内疚是对自己的攻击,当想药完全消灭这种自我攻击时,就会转变成向外的攻击。越是拼命满足自己的需要,罪恶感就越强,对别人的攻击性就越强。这种攻击性既是一种自恋,也是一种罪恶感向外的投射。
自卑与自信,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的爱的多少所决定的。如果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信。
恐惧提醒你,什么是对你生命最重要的。恐惧的背后,常藏着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答案。恐惧程度越高,答案程度就越重要。
-5-
亲密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终会在孩子6岁前被内化为一个“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无论他现实状况如何,他都会在梦中把自己想象得更有价值。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无论他现实状况如何,他都会在梦里把自己想象的很卑微。
成年的关系里,和童年的关系模式越像,我们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得越厉害,而我们也就越有机会弄清自己。
亲密关系里重要的是:我们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对方身上,以前在原生家庭没有得到的,现在希望从配偶身上得到,但这给配偶太大压力,并清一色地会被配偶拒绝。于是,我们的生命只是在简单的重复,童年的痛苦到成年再一次重演,而改变却未发生。
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