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该书讲述了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重塑自我,最终走出抑郁的故事。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说:“人类的烦恼,全部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作为一本心理学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也是从人际关系出发,探讨不同人格状态下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不同人际互动模式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就像小说中陷入抑郁的蛤蟆,童年早期父母对他的养育方式给他的人格发展涂上了自我否定的底色,后续不断复刻的人际关系一步步让他滑入抑郁的深渊。
心理咨询的初期,蛤蟆一次次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糟糕的经历:
经历了牢狱之灾、生死逃亡、死里逃生后与好朋友河鼠重逢,蛤蟆有一肚子的话想要向河鼠倾述。可河鼠非但没有兴趣听,还说蛤蟆吹牛、指责蛤蟆“寒碜、邋遢、丢人现眼”,非要让他去换身衣服,“看能不能像个绅士的样子”。蛤蟆内心很生气,但他还是很感激河鼠的救命之恩,所以按照河鼠的要求去做了。
刚刚安顿下来的蛤蟆发现他的蛤蟆庄园被野树林里的黄鼠狼霸占了,他很生气,冲回去要夺回自己心爱的家。没想到遭遇黄鼠狼的武力攻击,脑袋差点中弹,还被弄沉了船。蛤蟆带着挫败、委屈和疲惫狼狈地回到河对岸,此时的他渴望得到好朋友的安慰。然而,等待他的是河鼠的一顿发火和数落。蛤蟆感到很委屈难过,但他还是尽力安抚河鼠,在他面前苦苦哀求......
相比较于河鼠,蛤蟆与獾的相处体验更糟糕。
獾是蛤蟆父亲的朋友,长得又高又壮,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每当獾拿严厉的眼光看蛤蟆,就会让蛤蟆想起他的父亲,永远都在批评他的父亲。
得知蛤蟆的遭遇时,獾首先是把蛤蟆从头到尾责骂一通,痛心疾首地说蛤蟆是个讨人厌的坏东西,要是他父亲活着会有多失望难过。然后才想办法帮助蛤蟆夺回家园。
客观来说,河鼠和獾都是善良的。他们发自内心关心蛤蟆,在关键时刻救蛤蟆于危难,帮助蛤蟆夺回蛤蟆庄园......
然而,好朋友们的关心和爱并没有让蛤蟆感到温暖。而是让他觉得自己一文不值,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和孤独无助中,直到精神支柱慢慢坍塌,让蛤蟆的世界变成灰色。崩溃后的蛤蟆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把自己关在蛤蟆庄园里,不修边幅,没有社交,甚至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总结蛤蟆与河鼠、獾的相处模式,我们会看看一种不对等的人际关系。河鼠和獾总是高高在上地指责蛤蟆,要求蛤蟆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蛤蟆虽然内心抗拒,却又对他们心存依赖,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期待获得他们的喜爱。
在这种不对等的人际关系中,蛤蟆始终扮演被动接受者,委曲求全,刻意讨好。每一次不对等的人际互动,都像一把锉子磋磨着蛤蟆的心,让他伤痕累累,精疲力竭。
跟着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引导,我们发现,导致蛤蟆受伤的原因是他处于儿童自我模式状态。处在儿童自我模式下的人,通常具备五方面行为特点:
一、过度顺从
没有主见,不能独立拿主意,遇到事情喜欢咨询别人,决策容易受他人影响。
二、过度依赖
没有独立性,陷入困境时难以改变和行动,无法独立生存。
三、过度情绪化
情绪容易激动,喜欢作,遇事冲动,不考虑后果。
四、无能意识强烈
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怜悯。
五、理性思维欠缺
遇事不决,关注情绪感受胜过事情本身,容易悲伤、郁闷,焦虑。
所以,想要让自己获得别人的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穿上铠甲,就要强大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独立人格,进入成人自我状态。
如何做到?我们下期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