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性与主治
黄岐之
针灸选穴的目的在于调气治病,与中药相似,一个腧穴的主治功能不是单一的,针灸选穴处方,应明辨穴性的差异,尽可能做到选穴精简,实现主治功能的最好效果。
针灸的作用不外是调气,对元气是无直接补益作用,所谓“针法浑是泻而无补”。针灸的补泻,不外是去邪以减少能量的消耗,调动气血的疏通与平衡,促进气血顺畅,加强新陈代谢,从而起到补的效果。
一、调阴之穴。
关元(固下元、益肾精),有利水通淋、导热下行的功效,有培元固精的作用,用于脱证能固摄元气。用温灸,能祛腹中的一切冷气。
中极(益精、补气血、疏理小腹气机),很好的化湿作用,有益精补气血的作用。阳虚有寒用温针,湿热用针泻。
关元与中极,两腧穴都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既可治疗任脉病症,又可治疗足三阴经的病症。
二、调阳之穴。
大椎(益气壮阳,通阳泻积热),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大椎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百会(升提一身之气、清头部热、散头寒),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在百会交会。
百会和大椎虽同处督脉上,又为阳经的交会处,位置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百会在颠顶,刺泻在于宣散头部的积热,而大椎则以宣散外邪为主。
长强(壮督升阳),针长强穴促进阳气的升发。长强穴与百会穴都有升提气机的作用。长强穴在督脉的最低处,是推着气向上行;百会穴在督脉的至高点,是拉着气向上行。
三、治气病之穴。
气海,升气治下气气陷;膻中(气会),治气病;公孙,运脾;天枢,调肠胃之气;中脘,解郁升清降浊;大椎,泄胸中热气兼理疟疾之疴;合谷,宣大肠诸气泄;曲池,行气;隐白,提脾气;阳陵泉,导气;天突,理喉。
神门(理心郁结之气)和内关(清心包热、理胸腹气机)两穴都能疏理心胸气机,神门针对心的气机,还有养心的作用,而内关能通三焦气机,理气的效果强于神门。神门对于心虚失眠等效果优于内关。
神门、内关、通里都有清心火的作用,通里主要在清心降气。治疗心火亢盛的失眠通里比神门好,对于虚证,神门强于通里。
膻中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一切气郁之病都可取膻中。
六腑主通降,针泻,足三阳是降泻(膝关节以下的腧穴),足三阴是沉降(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实证取足三阳,虚证取足三阴。
天枢(调肠胃之气),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降气,能补元气,是调节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足三里(益胃、补气血、降胃逆),能促进后天气血的生成,为强壮穴。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天枢、大横与肚脐平,都有调运中焦的作用,天枢是偏于攻(降气)(实证),大横偏于调(理气)(脾虚,虚证),两穴配合,脾胃同治。足三里主要功能是导胃气下行。天柜和大横主腹部的气机,足三里对整个消化系统都有促进作用。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四个腧穴相距不远,都能运中导滞降胃逆,都能化湿,但足三里调胃作用最强,而上巨虚偏于对大肠之滞,见尿黄赤则取下巨虚为上,舌苔厚腻,则用丰隆。
大敦(泻肝降逆),针刺泻可以泻肝降逆,温灸能温肝散寒。
行间(泻肝降逆、行血),为肝经荥六,有“热病刺荥”。泻肝火降逆气,热甚取大敦,热但不重的郁热,取行间即可。
太冲(泻肝降逆、行血、养肝阴),肝经的原穴,治肝的病变。
大敦是肝经之井穴、行间是肝经之荥穴、太冲是肝经之原穴。大敦的清肝降逆的作用最强;行间的通瘀活血的效果很好,偏于攻,行瘀降送;太冲能调元气治病,攻中有补,有养阴血作用。
太冲和三阴交都有清热行血、下降气机的作用,三阴交还有化湿的作用,太冲无化湿之能;太冲的养阴血效果比三阴交差得多。太冲偏行健脾,而三阴交则能行能补,三阴交有固血之能,而太冲不能固血。三阴交与太冲相配,达清热化瘀之效。
四、治血病之穴。
膈俞,统理全身血;三阴交,能调肝脾肾;委中、承山,清血热。
血海(活血养血清热、引血归经),主要用于妇科经血方面治疗。三阴交(活血化瘀、养阴补血)偏于清降,养血作用不如血海。对于妇科痛经,血海治疗优于三阴交。阴陵泉、地机也有活血化瘀作用,阴陵泉偏于化湿,地机是化湿和活血各半,活血不如三阴交,化湿优于三阴交。
行间(行瘀血、降清肝降逆),能通内在的血,治疗热病。主要治疗中风、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等肝经风热所致病症。温通祛寒滞,治疗痛经、闭经的血行不畅妇科病。行间活血化瘀,偏于行散,太冲也有活血化瘀,行中有养,能促进气机下行。
委中(逐瘀血、通筋痹、散寒邪),活血主治腰痛,针对新瘀,急性腰腰扭伤等治疗。
膈俞(行血滞、理胸气),可以治疗一切瘀血病。活血化瘀,兼具养血生血、健脾补心。
五、治虚证之穴。
太渊,润肺;公孙,运脾;太溪,滋阴益肾;三阴交,补三阴壮精血;中极,治下元虚寒;神阙,炙能助气;关元,补绪虚劳损,大补元气,益精;膏肓,功善补虚,百损诸虚。气海,固下元助阳气且滋肾阴,可治诸虚; 足三里、解溪,健中洲之胃气;阴陵泉、涌泉,扶脾肾以滋阴;命门,补肾壮命火,强壮要穴之一;中脘,振阳;上廉,益胃;复溜,敛汗;曲泉,养肝补血;照海、阴谷、交信、然谷,补肾滋阴有寒谷亦生春之效。
神阙(补气血、益肾精),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
中极(益精、补气血、疏理小腹气机),有很好的化湿作用。阳虚有寒用温针,湿热用针泻。
中脘(温胃阳、补六腑),治疗胃痛灼心用针泻,温针治疗胃寒痛,效果很好。
三阴交(补三阴、生精血、凉血固血),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瘀血积滞化热用针泻,温灸治疗下焦一切寒积。
公孙(补脾阳),能脾胃同治。
太溪(益肾阴),有益肾精、降冲逆(潜阳)的作用。
照海(益肾阳),有引火归元,潜阳入肾的作用。阴虚阳亢以取太溪为好,阳虚的虚阳上浮以取照海为好。
命门(温肾壮督),是生命之门户,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性。督脉统一身之阳而上行,命门能温而升;任脉统一身之阴而下行,神阙能敛而降。
气海(固元气,和膻中合用总领一切气病)与关元(固下元、益肾精)都有固摄元气,益肾固精的作用,但关元有利水通淋、导热下行的功效。
六、治实证之穴。
涌泉、然谷、太溪,泻肾;少冲、通里,泻心,治君主之实;中冲、大陵,泄心包之邪;列缺、少商,宣肺气;外关、关冲,利三焦;丰隆,祛(泄)痰;行间,疏肝;公孙,理脾;委中、中极,泄膀胱;商阳、二间、合谷、曲池,清大肠;少泽、少海,泻小肠; 阳陵泉,泄中清以通便;内庭、足三里,泻胃实;膈俞、血海,攻血结;内关,快膈止痛;上脘,利气宣壅;天枢、中脘、太白、长强,逐秽通肠开六府;支沟、阳陵、丰隆、合谷,除痰泻胃定狂夫。
七、治热证之穴。
大椎、后溪,发表症;三里、丰隆,治里热;风门、内关,肃胸热; 曲池、合谷,清头面诸窍;金津、玉液,止渴生津; 尺泽、委中,清血而祛暑;阴交、神门,平肝而安神; 天枢,通大肠;上脘,宽胸膺;解溪,清胃;丝竹,清眼。
通里(清心热、降气下行),清心潜阳、宁心安神。
大陵(清心胸热),清心效果很好。
劳宫(清隔热),息风凉血、安神和胃,清心热,泄肝火。五心烦热,心烦气躁,治疗要清心固肾、引火归元,上凉劳宫(和百会穴),下热涌泉。
通里、大陵、劳宫三穴都有清心通脉的作用。通里清心降火,促进气机下降;大陵疏理心包的气机,偏于疏理气血;劳宫清心火效果显著,降气(火)不如通里。
曲池(清大肠热、清气分热),清热解表、疏经通络,常治疗外感发热。还能泻皮肤炎和火热性皮肤病。
内庭(清胃热),清泄积热,刺血泄热迅速,用于治疗高热神昏。
曲池清热在于向外宣泄,内庭在于降泻。
八、治寒证之穴。
大椎,发表振阳;气海、关元,医腹中之冷;章门、隐白,驱脏腑之寒。 后溪,发表寒;公孙,理腹寒;肾俞、厉兑,温下元能回厥逆;曲泉、阴陵泉,治血寒、主温脾元。然谷,助肾火驱痼冷。
行间(行瘀血、降清肝降逆)、太冲(泻肝降逆、行血、养肝阴)、三阴交(补三阴、生精血、凉血固血)具有疏通效果,温灸能温散腹中寒邪;而气海(固元气,和膻中合用总领一切气病)、关元(固下元、益肾精),用温针也能温散腹中寒邪。
九、治风证之穴。
风池、风府,解诸外感受风邪;风门、太冲,熄镇肝风内动;肩髃、曲池,治上肢风邪;环跳、风市,治腰腿风湿;三里、阴交,治四肢风; 水沟、治不省人事;百会,理头风; 委中,治腰腿之空,愈痧症出血;
中府(宣肺利气),针泻能宣肃肺气,治一切外感或内伤肺气不利,对局部气血有疏导作用。
云门(开胸降气),宣肃肺气,泻四肢热。
鱼际(清宣肺气),有清肺泻火的作用。
中府、云门、鱼际同处肺经,都有很好的宣肃肺气的作用,中府的宣肺作用最好;云门主要针对肺气的畅行,通气于肢体;鱼际主要以清宣肺气为主。风寒闭表肺气不宣,取中府,配大椎、风府、风门;风寒闭志,肺气不利,上肢活动不畅,取云门为上;风寒或风热,郁热积肺,取鱼际为好。
风府(宣散寒邪积热、通治全身),风府常治疗外感病,针泻风府,能散风息风、通关开窍。
风池(宣散寒热邪之郁热、治头部外感风邪),能宣散外邪,疏调头部气机效果好。
风门(通阳宣散),主治外感病,是针灸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穴。
风府和风池能通治周身,风府处于督脉上,壮阳祛风,主治风寒为主;风池处于胆经,偏于温热之邪。风门主表,宣散表寒。风府能壮阳,风门专于宣散。风市穴针对经络疼痛。
大椎(益气壮阳,通阳泻积热),手是三阳和督脉相会,阳处非常充足。百会刺泻宣散头部的积热,大椎则宣散外邪为主。大椎和风府治外感在于扶阳宣散,主要针对寒邪疾病。大椎主治外感发热,效果好于风府。风府能散脑热,大椎不能,治中风取风府。
外关(宣散三焦),散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外关除能散外邪之外,能治头面五官疾病(疼痛)或上肢疼痛。
十、治湿证之穴。
阴陵泉,渗利湿气;曲池、昆仑,散四肢湿邪之浸; 三阴交,健脾胃;中脘配委中,剿湿源;太溪,益肾利水;内关,疏凿水泉;水分,利水消肿。
丰隆(降胃化痰)和阴陵泉(健脾益阴袪湿)的化湿作用,主要是将湿在体内化掉,水分(利水消肿)则能直接外泻,水邪泛滥,要取水分。
(声明:本文是原创系列《经络漫谈》文集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