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一本通过描绘乡土社会与现代文明体系的不同阐明当下在我们看来愚昧落后的乡土社会体系与文化规范存在合理性的社会学著作。
书籍评价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章《乡土本色》
总论断:
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什么是乡土性,其特点有三
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在这其中的不流动性并非指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从人与空间的关系来说这种孤立和隔膜是以一处住在的集团为单位,因为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
其三,熟人社会
由于孤立与隔膜并非是绝对的,乡土生活所具备的地方性对其产生的限制使得乡土社会常态的生活就是终老是乡。熟人社会所产生的从心所欲的自由体现的是在熟人社会中,社会和个人通了家。
读后感
《乡土本色》全篇主旨点明中国的基层社会是熟人社会,阐明了中国社会乡土气的原因及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土”并非骂人的蔑视,而且回归本意指泥土,同时得到论证:中国人和泥土分不开,既在土地上创造荣耀,同时又被土地束缚。也是因为“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气是因为乡村相对不流动而形成的个体身上所带有的乡土文化底蕴。
《乡土中国》为人称道的不止是人们所熟知的“差序格局”,还有费孝通对乡土社会体系的细致描述以及对乡土社会之变的敏锐察觉。通过描绘乡土社会与现代文明体系的不同,阐明了在当下的我们看来有些“落后”、“愚昧”的乡土社会体系与文化规范存在的合理性。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土”是一个极具文化性质的词,所谓的“土气”也是因为乡村的相对不流动而形成的个体身上那种乡土文化底蕴。
今天的我们依旧在追问:我们如何理解并接纳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那种乡土性?在现代性的冲击之下,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还有多少保留?面对这样一个个体化、离散化以及充满陌生人的世界,我们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以文化解释的角度看待不同于自己的人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乡土中国》并不能够完美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却能够让我们在重新思考上述问题时获得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