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恩自浅胡自深”——从《明妃曲二首》看王安石早期诗风

前面写了一篇关于王安石和苏轼的名气谁大的文章,看大多数人的留言,对王安石的官声比苏东坡大,而文名则不如苏东坡这一点是比较有共识的。

其实王安石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只是被政治方面的成就掩盖了而已。

在古人看来,实在是在仕途上没什么可以拿来炫耀的,才着重于其人的文化方面成就。比如李白、杜甫,文采固然可圈可点,可实际上在做官方面确实乏善可陈。

原本和他们一个圈子的高适,到后来军功封侯,就和江淹、韦庄等人一样,慢慢地放弃了以诗言志的文学进步。

一个人如果手中有权利,自身又有实力来改变社会、改变民生,是不会在乎文艺创作上面的排名的。

王安石得以在宋诗中站稳第一,是靠了罢相隐退之后的“半山体”,这种风格的小诗是宋诗中最像唐诗的一种,也是宋诗的最高成就所在。

其他诗人的宋调作品,在诗方面越来越崇尚哲学思辨,开始了讲理派写法,把大唐曾经的澎湃情感都用理学精致高冷的外壳封装起来。

虽然有了气质,却失去了热情。

王安石早年是最不喜欢诗词情感表达的,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认为所有好的诗词都必须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出现。为政治服务,在古人的语境里,叫“风雅”、叫“风骨”、或者 “教化”,强调诗文的社会功能。

其实这就是初唐陈子昂提出的“汉魏风骨”。诗文要反映社会问题,劝谏执政机构,导向百姓风气,这才是“诗文传世,礼乐治国”。

王安石在给一个官员的书信里,有这么一段话,正好体现他年轻时期的诗文观:

还有 80% 的精彩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支付 ¥2.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