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1400字,阅读时间3分钟。」
我为什么开始在朋友圈分享?
5月31日开始在朋友圈分享之前,我做了哪些:
1. 在简书码字已三月,偶尔把文章分享到家庭群,或者家长互助群;
2.参加了行动派个人品牌训练营,认识了同频的伙伴,被耳濡目染三个月;
3.仍然坚持跑步,虽然没有参加过跑团,一直独自龟速跑。能坚持跑步说明我状况还不错,是我情绪的晴雨表。
4.坚持在喜马拉雅每天录音达半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偶尔分享过几次链接。
对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我将通讯录里的300多人分组了。
我一直觉得我还是不够好,还是不能开始分享。我还不够厉害,等我厉害了再开始分享。琦琦说我们可以一边一边做事情。可以一边不自信,一边分享。可以一边害怕,一边往前迈。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可是也没有立即“听话照做”,虽然知道这个“准没错”。
在写简书的这3个月里,偶尔分享给微信群的伙伴,我得到了鼓舞。其实最早的鼓励来自于我的家人。
开始在简书用文章记录小帆的成长,是为了让我的爸妈姑姑们知道他的近况。节省了我挨个答复他们电话的时间。
3月12日《我的父亲(一)》一文,有感而发。我第一次将简书的链接分享给了我的家庭群。没想到,引起了一阵小轰动,我爸爸妈妈姑姑姑父舅舅舅妈等都有共鸣,也赚到了她们不少眼泪。当然,还收到了一笔又一笔打赏。目前为止,我简书的打赏大部分来自于我的妈妈和姑姑们,当然还有我不知道的匿名的神秘人。
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情,平日里很少有机会表达,我发现利用简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我想相比若干年前在微博写的小破事儿、小情绪 ,现在写的要高阶多了。也开始每周读书的读书笔记。
昨天,打卡群里“莫言言”小伙伴在打卡#开启你的视觉化思维# 万维钢老师讲的《破除成功学的迷信》之内向VS外向
1.内向型性格的人会更有时间进行刻意练习,所以他们能力水平更高。
2.但现在这个时代更偏爱外向型性格的人,他们无形中更占优势,所以老师建议内向型有时有必要装着外向。
3.其实,我们需要在这组矛盾中寻求动态平衡!
用我的思维来解读这段话,我的理解是,我是典型内向的人。如果我不通过分享来装做外向,我就失去了无形中的优势。去装外向肯定是辛苦的。而我之前不分享,是我给自己的思维设置了局限,认为只有外向的人分享。而我内向,自然就不去分享。既然这个时代更偏爱外向型性格的人,在我的解读里,是偏爱爱分享的人。在朋友圈、在微博分享不需要装呀!有感而发,或是记录成长即可。
我当时感谢了莫言言告诉她,看了她的分享之后我的收获,我要输出一篇《我为什么开始在朋友圈分享?》,昨天刚好一个小女朋友,好奇我为啥之前了无声息,现在突然发朋友圈了。我说我会回答她的问题。
学习——行动——分享
我学习了,也行动了,但是在黑暗的角落里,没有分享到阳光下。我的成长没有办法加速。
我的分享有分组,现在只是半公开的状态。因为我还没有准备好全部公开,好歹我终于开始了。
分享,可以有分享的尺度和方式。这个由自己来定:不发自拍,以记录成长为主。
分享是为了成长。
我开始分享了,发现我的表妹在和我一样学习李笑来在得到的专栏,虽然我们很少见面,但是通过这样的形式相遇,默契拉近不少。
我开始分享了,发现我的小世界能打动很多陌生人。她们看到我的故事开始行动,开始跑步,开始写作,这是我没想到的。
我想这是我为什么开始分享和会坚持下去的原因,我相信这会像滚雪球一样,正能量会聚集。
趁早星人会说:“为了找到同类。”
行动派会说:“找到同频共振的人。”
而我既是趁早星人也是行动派,好吧!我是两面派。
对了,下一次,我要写下这些年我和趁早和行动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