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24周,明显感觉肚子大了些,中午稍微喝点汤水就撑的慌,躺着难受,坐着也不舒服。从毫无食欲的孕早期到胃口渐佳的孕中期,感觉时间稍瞬即逝,难熬的孕晚期在不远处向我招手,看来以后进食得注意只需要六七分饱。
今天在书籍《父母的觉醒》上看到几句话,备受鼓舞:
“教养孩子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使我们抛却陈规陋习,吸纳新的事物,从而成长为更加有觉悟的父母——在这样的机会面前,我始终保持谦虚敬畏。”
“如果我们将教养孩子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精神转型的成长过程,就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心灵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承载转型过程中学到的种种经验与教训。孩子可以促使我们提升,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感受;理解了这一层,我们将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
这让我想到前不久翻阅《真希望我父母度过这本书》也提到类似的观点:
“怀孕是你反思你和父母的关系,并思考未来想和你的孩子培养什么样的关系的好时机——如何培养诚实、开放的亲子关系,不受各种角色身份的限制。”
“如果你即将迎接新生儿或已经为人父母,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把眼光放长远。从一开始就把他们当成“人”看待,当成培养终生亲密关系的对象”。
这些话语串联一起,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思考哪些是父母辈留下对于我不合时宜的育儿观念,避免自己在育儿过程形成投射心理,而将不必要的怒气和情绪,甚至一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加给自己的孩子。为何称之为“不合时宜”,不见得完全错误,我更想强调的是有更优化的解决思路和方案。所以有了这些零零散散的思考和记录。
01
父母:孩子要独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尽可能不要麻烦别人。尤其是成年后还向父辈借钱寻求帮助是可耻的,是啃老、没用、没出息的表现。
我:父母的初衷担心孩子是“巨婴”,无法面对困难,事事求人。事实上,在困难的日子能勇敢寻求他人的帮助是很明智的生活方式。尤其向最信赖的家人寻求帮助是常理。人不可能一直顺遂,也不可能一直在困难中,度过眼前的困难是向更好的生活迈进。从着眼于未来个人及家庭变好的角度来看,向家人寻求帮助并没有那么可耻,并不是啃老、没用、没出息。
当然如果父母坚持他们的观念,我们仍然可以向朋友,以及相关的人寻求帮助。将心比心,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自己也能主动伸出援手。
02
父母:共情很少,习惯报喜不报忧。几乎不向子女表达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逆境,孩子在他们心中永远是孩子,即便成年后也不相信孩子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有时甚至抗拒孩子的主动关心。
我:将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人看待,说不定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智慧,带领自己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困难。不做完美的父母,也不做一个只知道抱怨唠叨的家长,大方地和孩子探讨自己如何面临困难解决困难,既能鼓励孩子,也能增进亲子关系。
03
父母: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男性价值更高地位更高,养儿防老,家庭资源向儿子倾斜。
我:作为女儿,接纳父母的认知局限。不接受这种观点以及这种观点对自身心灵伤害。从心底增加对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认同,不作无谓的对抗,经常看到自身的优点,做自己命运的掌舵者,忽略这些老古板的想法。至于家庭资源分配的不公,就用类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去处理,不强求父母,也不强求自己付出过多。
作为母亲,无论将来子女性别如何,平等对待,不给任何一种性别强加不必要的思想束缚,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从心底欣赏孩子,认同其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