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过郭先生本人同意后发布)
为期一个多星期的暑期社会实践终于落下了帷幕。我们一行人,晚上乘着绿皮火车从武汉到达湖南,辗转5个城市。在湖南湘潭市,有幸拜访郭先生,决定写点儿文字纪念下与郭先生一家的相遇。
楼房很密,排列又寻不到规律,我们在小区里兜兜转转几个来回。我们与郭先生的女儿取得电话联系,并在她的迎接来到了郭先生的家。
到达郭先生的家正值中午,只见身着短袖短裤,精神抖擞的白发老人向我们走来。他满面笑容与我们握手。刚打完招呼,郭先生和她的女儿就热情地邀请我们到里屋坐下吹吹空调休息。一进门,发现方桌上摆着精心准备的切好的新鲜西瓜和好几杯用白色瓷杯乘好的凉茶。桌边的轮椅上坐着一位和郭先生年龄相仿的老人,虽已是满头白发,但岁月似乎不曾打磨她的气质。这位老人,便是郭先生的老伴——罗女士。
环顾房间四周,墙壁上挂满了用相框裱起来的照片,一些是郭先生一家合影,一些是前来拜访先生的客人们的留念合照,还有一些是书画作品。
休息一会儿,郭先生的女儿就招呼我们去另一间房间观看当地电视台为郭先生拍的纪录片。我们搬好凳子整齐地坐在电视机前,郭先生的女儿还在准备打开记录片。我看着这位走过一个多世纪的老人,一位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老兵就站在我面前时,突然百感交集,眼泪刷的一下就夺出眼眶。郭先生和我们并坐,一同收看纪录片。
之后,我们围坐在郭先生的身旁,听这位老人讲起了他的峥嵘岁月。
郭先生1919年出生于一个以耕读传家的书香世家,念中学时投笔从戎,坚定地报名当兵,并考取黄埔军校第十六期炮科。抗日战争期间,郭先生坚守战场浴血奋战,谱写了他的战火青春。虽然往事已经过去几十年,郭先生却记忆犹新,仿佛往事历历在目。
郭先生还为我们讲述他与罗女士的爱情故事。郭先生从军校毕业回乡,经熟人介绍,认识了罗女士。“未曾相逢先一笑,相见便已于平生”郭先生对罗女士一见钟情,他时常去到罗女士学校,躲在教室的窗外只为多见她几眼。相识大约一年以后,便举办就婚礼,两人结为夫妻。新婚不久,郭先生便接到去前方参战的通知。在这次分别中,郭先生在战场上奋勇抗敌,罗女士教书等待他凯旋而归。
抗战胜利,郭先生回来与家人团聚。期间郭先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业,全家靠罗女士教书的微薄收入拮据度日。郭先生回忆道那时候生活困苦,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便自己做盆景来补贴家用。郭先生还为我们分享了盆景的照片。
后来罗女士不幸中风瘫痪,郭先生对她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携手走过无数个春秋。郭先生的女儿说:“母亲离不开父亲,父亲去菜市场买菜,每隔几分钟,母亲便会给父亲打通电话,问他啥时候回来。”
郭先生夫妻携手走过风风雨雨七十多个春夏秋冬,将爱情转化为情亲,白首不分离。爱情其实很简单,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先生虽然已是百岁高龄,却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他时常动笔写字,写文章作诗,已出版了自己的书籍;他喜爱拍照,与我们合影总是乐呵呵的地挺直腰板。他说有机会想去祖国大好河山看看,想去祖国的城市走走。
郭先生曾作《解甲种花呤》
昔日执戈为救亡,今朝养卉乐黄昏。鹤堂秀色增佳趣,一苑花开百苑香。
先生说自己长寿的秘诀便是保持好的心态,不争不抢,看淡名利。名利在他眼中是身外之物,健康快乐才是属于自己的。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追名逐利,我在先生这里寻得一片宁静与淡然。
郭先生一家执意留我们在家中吃午饭,我们觉得太麻烦他们,便谢绝了。我们走之前,与郭先生夫妻两人合影留念。与郭先生道别,先生说;“没能留下你们在家里吃顿饭,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你们能来看望我,我真的很开心。你们都是好孩子,要好好念书,成为有用人才,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握手道别的那一刻,郭先生留下眼泪来,一旁的罗女士见老伴哭也落下泪来。见两位老人哭,我们也跟着落下泪来。郭先生说:“我这是高兴的泪水!见到你们真的很开心。”
我们离开的时候,郭先生执意要送送我们。我挽着先生的手走,为他打着伞遮阳。送至门前的一颗大树下,我们坚持不让郭先生再送。先生握着我们的手不舍的松开,含着泪为我们送上满满的祝福。
我们转身离开,不忍回头。一个劲地往前走,想着我们快快离开,郭先生也早点回家休息。我忍不住频频回头,看见先生站在树下目送我们离开,直到我们行至转角处见不到我们身影为止。
走在路上,我轻拭泪水。走出巷子,外面车水马龙,现代城市很是繁华,生活节奏很快;走进巷子,里面住着走过一个多世纪的老人,在战场上奋勇抗敌,保卫祖国和人民,时光在这里慢了起来。两种不同的状态却实实在在存在于同一空间下,相互连接。
他们是我们敬畏的抗战英雄,也是现代社会的精神乐园。
引用郭先生写的一首诗“风雨同舟七一年,患难与共苦连连。莫道昔日荣与辱,儿孙绕膝醉心田。”愿郭先生夫妻两身体健康,共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