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以部编本《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主题单元和学校日常活动为例
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颁布了长达七年之久。较之于旧课标,显而易见新课标加强了法治的教育。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指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年8月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出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要将必要的法律常识纳入不同学段学生学业评价范畴,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大纲》还强调道,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将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方面,纳入学校年度考核的内容,且将学校法治教育纳入综合工作考评。
部编本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环保行动。以为本单元的主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法治意识。该教材中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封面插图,意在让学生知道国家已出台了环境保护的法律。同时,在授课时,教师也应该提及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等。譬如,2018年5月1日起,天水市将施行《天水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违反相关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即必须接受法律的惩处和制裁。
第二,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五种感官出发,运用发散思维,搜集身边的环保问题。用耳朵听一听,周遭是否存在噪声污染;用眼睛看一看,生活中污染环境的垃圾;用鼻子闻一闻,家乡的河流是否有异常的气味。当然,还可以查询书刊或上网查询环保问题。
第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教育小说《古庙敲钟录》第30节中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或许启示教育者:学生要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环保行动中获得环境保护知识,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如何采取绿色行动呢?首先从做饭谈起,教育学生把洗菜水进行二次或多次利用,如把洗菜水浇花;少用或尽量不用洗洁精洗碗。洗完衣服的脏水,可以略作沉淀等处理后,存储后冲马桶。出门及时关掉电器设备。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少开空调多用扇子。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将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以备另作他用。
在学校里,学生又该如何做,才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呢?教师建议学生自备学校营养餐餐具,拒绝使用会污染环境的白色泡沫饭盒。学生如厕洗手后,应及时拧紧水龙头,避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应该节约纸张,如作业本正反面均写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又该如何做呢?如出行最好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外外出购物时自带布袋,尽量减少使用塑料包装袋等。
二、学校活动中的环保教育潜移默化的实施
我任教的学校是***小学,坐落于甘谷安远镇***村,属于典型的麻雀学校。每日早操结 束,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扫校院,力图让他们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以下是学校一次环保教育的情形。
正是今年三月中旬,为了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村村民大规模的种植苹果树。一天清晨,我一如往常地路经村委大院,发现院内有好多株细小的幼苗,横七竖八地躺在混有垃圾的小土堆上。把摩托车停于路旁,我径直入院内,细细查看,发现这些幼苗的根系相对发达,心中不禁臆想,这些幼苗容易成活,遂把它们带到学校。
学生们与我一起挖坑,培土,浇水,历经两个小时,终于将幼苗们安好了家。半蹲着歇息中,忽地留意到孩子们个个灰头土脸,那粉嫩粉嫩的脸蛋儿,我心中涌出不可名状的喜悦。
约略两周后,在孩子们和我的期盼中,小树苗们扭扭懒腰,伸伸小腿,竟羞涩地抽出了嫩黄嫩黄的新芽儿──幼苗都成活了!那天课堂上,我把幼苗成活的消息告诉了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孩子。最是那活泼好动、讨人喜欢的学前班小朋友,朝着教室门外瞅瞅,“蠢蠢欲动”,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恨不得直奔出去,去瞧那他们未曾发现的未知世界。
“别动!要不然会把小树苗吓坏的。老师说过,我们要爱花不摘花。”课间时分时,机灵的娜娜同学给她的好伙伴冬萌说道。她们童话般的话语正好飘入我的耳郭,而我仅仅是笑呵呵地瞄了她俩一眼。
这不前几日,气候稍变,倒春寒,夜降春雨。学校的水渠里汇集了好多雨水。春雨贵如油呀。孩子们看到我用课余的间隙,浇树的情形后,也模仿我,争先恐后地舀水,抬水,浇水,忙得不亦乐乎,似乎忘记了自我。时不时,有阵阵欢笑声和嬉闹声越过围墙,向学校四周荡漾开去……
看着孩子们那么喜欢小树苗,我的心中的股股暖情不自禁地流流淌着,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