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这似乎是千古定律,但又是多少文臣武将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能达到这水平的极少数,都是被历史铭记的英杰。
可是,功高就必定震主,不得善终吗?
有少数名臣深谙人生智慧,成功避开大劫,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自曝短处,自污其名
人有些短处不一定是坏事。
自古伴君如伴虎,君主大都猜忌心强,何况身边常有小人吹风。一些功劳盖世的名臣大都有刚直、正气的特性,某种情况下又是毛病,因为容易得罪小人,而且太过完美会让君主猜不透到底这人想要什么。
人有七情六欲,什么都不要怎么可能,大功劳又有好名声,莫不成是要夺取皇位?
且看乐毅,这位让弱小的燕国出口气的名将,只因率军差点灭了强大的齐国,就被小人进谗言,燕王就解了他的兵权,无奈只得逃到赵国。
岳飞要直捣黄龙,可惜在势如破竹之际,被秦桧所害,赵家皇帝十二道金牌把他拉入鬼门关,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
所以秦始皇攻打六国,在灭楚之战时,大将王翦在出兵前一路不断购置良田美宅,这是何意?
他就是洞悉“兔死狗烹”的局面,让秦始皇放松对他的戒心,知道他也就是贪图钱财,安于享乐而已,要不然,你一个王翦拉走秦国60万大军,可说全国军力于一人之手,还要是旷世名将,秦始皇再厉害也睡不着啊!
另外,对唐朝有再造之功的郭子仪,他在晚年也是姬妾成群,让人以为他贪图享乐,其实还有类似王翦自污名声的作用,以保全自身。
裴垍评郭子仪:“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道家风骨,急流勇退
平定乱世,道家是第一流。
富甲天下的“陶朱公”范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一统天下”的刘伯温,都是道家谋士的典范。
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谋略鬼神莫测、第一军师、帮微弱的君主称王称霸,最重要的是有功高震主而独善其身的智慧,都能颐养天年。
范蠡在帮卧薪尝胆的勾践灭吴称霸后,他制造跳湖自杀的假象,前往齐国生活,成了”陶朱公“,并写信给予再造越国的文种,告知他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可惜文种未能听劝脱身,落得自杀的结局。
李斯评范蠡:“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
张良在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后,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逐步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刘邦要灭异姓王,他不怎么参与。在西汉皇室内部矛盾,也不掺和,简直就是半隐居状态。
刘伯温则在天下初定后,就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但因过于厉害还要经历一番折腾。
陈亮:汉高帝所借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皆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
自解武力,表明心迹
历朝的君主都会想办法约束武将,控制兵权。
毕竟谁武力最强谁就是真理,坐拥重镇和强兵,哪个皇帝不担心?曾国藩在消灭太平天国后,湘军势力范围占领清朝半壁江山,在已近朽木的清朝,他若要谋反估计难度不大。
若不谋反,功高震主也不是好事,但对于曾国藩本人,还是不愿意谋反,那该怎样才能避免麻烦?
他就把湘军进行裁撤,没有兵权的曾国藩,也算表明立场,并入朝为官,这也就让清朝皇帝较为心安,曾国藩本人也得以善终。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结语
功高震主是本事,但能明哲保身更是智慧。
身在高位的君主都难免疑心重,就是李世民、朱元璋之流也是难免,那其他昏君以及奸佞小人的谗言更是自古常有。
这对有才能、有功劳的臣子而言都是带着定时炸弹,也更凸显了明哲保身之道的重要性。
只要有人,在哪个朝代都需要明哲保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