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是一只公鸡的模样,但是很少人知道,在鸡嘴这个地方生活着一群以捕鱼为生的人,他们叫赫哲人;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是也很少人知道,这五十六朵花里有一朵花叫赫哲。
归其原因,这个民族人口少,并且生活在边远地区,不为世人熟知。差不多是中国人口第二少的名族,只有五六千人,第一少是珞巴族,一个更加陌生的名字,只有两千多人。地理上说中国最东的地方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的交汇处,这里不就是黑瞎子岛嘛,归一个叫做抚远的城市管辖,赫哲人就生活在这个最东最边远的抚远地区,“赫哲''两字也有东边的意思。再加上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的同江,乌苏里江中下游小城饶河,共同形成了赫哲族的聚集地。在地图上看,恰好在鸡嘴这个位置,形成犄角之势。
有首民歌叫《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唱的就是这个民族。“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这是何等阵势,由此可见他们捕鱼作业的热火朝天,都说赫哲是中国北方唯一一个渔猎民族。
祖祖辈辈的生产作业方式是打渔,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鱼文化。鱼自古就是美好的象征,比如年画里往往出现一个大胖小子抱着一条大红鲤鱼,这代表了年年有余的喜庆,天上在飞的金鱼风筝,则是如鱼得水一般自由。《诗经·陈风》里有写“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意思是,吃鱼不一定就要吃黄河里的鲂和鲤,娶妻不一定就要取齐国和宋国的贵族姑娘姜女和子女,只要鲜美的鱼均可吃,只要贤惠的姑娘均可娶。《诗经·卫风》里则写“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描述了这样的情境,黄河里渔民捕鱼,黄河岸上迎亲队伍女子高挑,男子威武!收获和娶妻的那一阵喜气,浪漫淳朴了千年。赫哲人的鱼文化也是一样的浪漫和淳朴,像年画的特征像诗经的气质,是让人顿生好感和喜意的事物。
说到鱼文化,少不了吃鱼。
此生有幸,品尝过赫哲族的鱼宴。有道菜叫塔拉哈,是赫哲独有美食。这是一种烤鱼,和平常所不同的是,烤的半生不熟,古时候,黑龙江里的鲟鱼还很多,这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濒危鱼类一直是塔拉哈的最上等食材,现在已经用鲤鱼或者大马哈鱼代替,将活杀的鲜鱼放火上烤的半生不熟,佐以调料,外热内凉,鲜美爽口别有一番滋味。
刹生鱼是一道凉拌鱼肉,而且还是生鱼肉去皮剔骨,切丝或者切片用米醋腌制到泛白,再拌上土豆丝、菠菜、香菜、豆芽、辣椒。鱼刨花是道小吃,冬季时节,冰冻的肥鱼削皮,切片撒盐直接用来下酒。它斯罕是一种特制的鱼松,将鱼放锅里炖,直到炖干汤汁,捣碎鱼肉,慢炒个一二小时,全程加入特制调料,完成后是一盆咖啡色毛状美味食物,可以储存起来慢慢享用。
赫哲人的鱼文化里,还有两项精湛绝伦的工艺,鱼皮衣和鱼皮画。
乾隆年间的《皇清职贡图》里记载赫哲族“男女衣服皆鱼皮为之”,可见穿鱼皮的历史之悠久,当然还可以再往前追朔,想象着远古时候,他们穿着与众不同的鱼皮衣,总会让人感到诧异,看那一身精致轻盈的鱼衣,而且还饰以兽图和云纹,染以天然的花色颜料,连一针一针缝进去的线都是鱼皮线头,衣服上挂着一枚枚驱邪的铜镜,神秘和崇敬也会油然而生。他们在古代也被称做鱼皮部落。
几十张风干的鱼皮拼接起来,要经过复杂的工艺,鳙鱼、狗鱼、白鱼的皮,适合做线料和裤子;大马哈鱼、细鳞鱼、哲罗鱼、鲤鱼的皮是做手套的上等材料;怀头鲇皮较大,做套裤、口袋正好;鳇鱼的皮凉爽防湿,适合做夏天穿的衣服。鲶鱼骨头制作成纽扣。一件鱼皮衣就是一件艺术品,是民族的瑰宝。
鱼皮画是一种粘贴和镂刻相结合的艺术品,类似汉族的剪纸工艺,顾名思义材料自然是鱼皮。他们信仰萨满教,作品题材包含宗教气质浓厚的祈福,祭祀,辟邪。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创作的动物画活灵活现,我观赏的时候,仿佛听到了虫鸣鸟叫兽啸;他们对河流有特殊的感情,用细腻的手工,展现出与大江大河所保持的亲密超脱的距离。
选取的鱼皮,需要质量上好有韧性,完整剥取,晾干,阴干,用棒槌锤熟,最后漂色。画好初稿,按照这个模样认真仔细镂刻漂好色的鱼皮,再粘帖在底纸上,装裱后就大功告成。
鱼皮特有的窝鳞纹路和黑灰白本色是厚重自然的优雅,都带有这个民族的呼吸,生息。展现的是艺术和信念。
尤雪松鱼皮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