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北京来了一位重要的老朋友,也是一位人力资源圈子的专家,一起聊聊各自的变化。不知怎么就聊起了我今年读了多少书?心里默默一数,吓了自己一跳,36本。相比于之前,2本不到,即便是在公司开始推读书任务时也不过5本左右。而且,今年完全没有读书的不适和压力,是一种安心和满足,我也根本不需要对自己制定什么读书任务表,自动自发,自然而然地就去读了。而当年自己那5本时却并不如此享受。而且,作为全体员工读书的活动组织方,总是忙得不亦乐乎,心累得要死要活,现在想起来都有一种疲惫感。为何会有如此不同呢?
静静地深思最近变化的逻辑根源。发现是因为接触人和事的不同而带来的内生需求驱动,即内生动力的不同。这4个月的我,因为开始接触不同行业的人,教育培训、服务行业、制造行业、外贸行业……不同规模或不同阶段的企业,大中小、“老中青”……不同层级的人,老板、业务总监、人力总监、人力经理、人力主管、人力专员……让我看到了越来越多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关注、不同的思考,我~想要~读懂他们的世界,而不是我~被要求或建议~去读懂他们的世界,所以我自然而然开始了改变。
用自己的事情延伸并反思如何打造学习型组织,建立读书文化,或许关键点并不仅仅在于形式的多样化、氛围的融合感、读书的便利性……或许应该是认真思索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让员工从“公司~让我~去读书”到“我~要~去读书”的转变。
而“我要去读书”的关键或许是推动员工自己去发现当下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满足当下~自己迫切想解决~的某个问题。
而激发大家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需求的就是“不舒适区”。
“不舒适区”其实带给人的效果应该会有两种。一种可能会积极倒逼人想要改变的,一种可能会直接把人打击、消磨掉的。两者感受的不同,会源于“不舒适区”的所处的内容区域和程度。
解决了度的问题之后,就应该是方法的问题了。什么样的方法才更简便、更有效,不会让组织者们陷入不断重复的事务性“跟~盯~催”中呢?我个人认为,是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的视野。要让大家看到天外之天,在自我认知层面要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发展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
而对于这个的做法,结合古典曾经的一个关于“如何打造超级个体”的分享,我觉得对跨界的人与事的接触和思考,有时会比长期在熟悉领域的探询,更容易使人获得深度的触动和启发。跨界群体的差异化越大,层次和类别越丰富,可能给人带来的创新思维和反思切入点会越深刻,改变和发现的动力越强。因为当我们可以把视线拉向更远的地方,更广的领域,就可以通过跨界发现更多我们的无知和想知道。而从“故事思维”里,我发现的是,相比于直接告诉人们“去怎样……这才对你更好”来说,让人们自己去从别人的故事和思考中去发现“我怎样……才会更好”,后者可能更有效。
读书,如此;引导女儿用7天时间实现口算78分到100分,如此;管理团队,亦该如此吧……
我想,这应该就是管理的艺术了。正如Harvard Business Review提到“leadership is more art than science”,找准对的切入点,才能举重若轻。
2018年,愿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