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欢喜一步步,成就人间与朝暮。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
“大道汜(fàn)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无边无际,没有什么地方达不到。万物靠它生长发展而不推辞,成就了功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并不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人,无欲无求,可以称它为“小”;
万物向它归附而并不自认为是主宰,可以称它为“大”。
正因为它始终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
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
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
说话善于恪守信用,
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
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
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
老子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王夫之解释说:
"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孔子和老子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
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为后人对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完美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