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团队第544天分享(2020.2.5)
今天看到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和尚在念经的时候想抽烟,就问师父: 我可不可以在念经的时候抽烟?师父说:绝对不可以,你念经的时候要专注于做一件事,怎么可以去抽烟呢?小和尚过了会儿,换了个说法问:师父我能不能在抽烟的时候念经呢?师父说: 嗯,这个可以了。
这个看似笑话的小故事,不难理解: 同样一个行为,转换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感受和认识就完全不同。
旁观者清。但,往往我们是当局者。
女儿上初中到现在,每次学习,都会带上耳机,边听歌边学习。因为我担心这样会影响学习,不希望她这样做。每次我提出我的想法,让女儿放下耳机,专注学习。女儿坚持说,不觉得听歌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女儿要我尊重她的选择。
我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了好久。
现在看来,我之所以对女儿听歌不满,跟这个故事里的“师父”一样,没有站在女儿的角度看问题。担心听歌对学习,关注点在听歌上,而女儿感觉不受影响,可能她的关注点在学习上。
就像“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为什么同一件事,两个人的感受会如此的不同呢?
因为站的角度不同。
作为家长,很容易站在上位者的姿态。领导者的姿态看孩子。带着自己的不信任和担心,去看孩子的行为。结果自然不同。
担心是最大的不信任。会让孩子感觉不舒服和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比如,单位领导分给我们一项任务,隔三差五追问过程中的细节,生怕出错。你心里什么感受么?肯定会觉得自己不被领导信任,领导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既然领导都这么不放心了,我还那么卖力干啥?同样的道理。尊重孩子,就相信孩子希望把事情做好,会为自己承诺的事情尽最大的努力。比如,女儿听歌写作业这件事,如果我不希望孩子这样做,但又不便直接要求。心里仍然放不下,担心她写作业受影响,行动上、说话上就会不自觉流露出这样的想法。女儿感受到妈妈的不信任,女儿索性真的听起歌来。反正听不听你都觉得我在听歌嘛。是不是有种“官逼民反”的味道呢?
所以,要想跟孩子有好的沟通和交流,就要学着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上位者的姿态,去评判和指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