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敲黑板:我们建筑行业关于同行之间的称呼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会在一个人的姓后面加个“工”,比如一个人姓王,同行就会叫他“王工”,姓刘就叫“刘工”。这种命名方式看似毫无破绽,但实际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bug。比方说如果你姓“周”或者姓“龚”,姓“雷”等,每次人家叫你的时候就会很尴尬。提这事儿因为平时我自己也深受其害,我姓吴。所以一般我在公司都会跟人说“叫我小吴就行了”。
2.敲黑板:在这座大穹顶里,米工兑现了伯拉孟特的承诺,真的是“将罗马的万神庙举到了天上”。穹顶直径和万神庙相当,但最高点的高度是万神庙的3倍。穹顶正下方是圣坛,现在放着贝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再往下是一个巨型墓室,正中央就躺着圣彼得,周围是几十位天主教大教宗。
3.敲黑板:当初和教会站在一边的还有第三方势力——皇权。从中世纪开始,皇权和教权始终就被绑定在一起,因为“君权神授”(皇帝是上天指派到人间行使权力的代言人),如果教会倒了,那皇权的合理性也就不存在了。
4.最有意义的还是这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看到米开朗基罗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建筑师是怎么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真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这个世界,对抗强权和愚昧,即使你并不身强力壮,手里没枪,但至少你可以选择为你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5.比如“巴洛克”这个名字,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就是法国人给起的,当时在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师们对意大利这种装饰主义手法非常不屑,他们对这种风格有着很一致的看法:矫揉造作。
6.敲黑板:当你走进卢浮宫(古典主义代表),你会感叹建筑的大气稳重,但仿佛有些拒人千里之外的高冷;走进圣卡罗教堂(巴洛克代表),你会觉得琳琅满目的真好看,必须拿出手机拍一张发个朋友圈,但看多了又会觉得有些“眼花缭乱”。到底孰优孰劣这事儿可能永远都没答案。
7.举个画家的例子吧。我们都知道梵高。说他是世界顶级画家之一绝不为过。但往往大多数人看他的画,虽然可能嘴上说“画得真好”,但心里多半会嘀咕:我觉得也就一般啊。相信我,大部分人看到梵高的画都是这感觉。其实你的感觉一点都没错。如果从“纯画技”的角度来看,比梵高“画得好”的人多了去了,但为什么只有他让全世界记住?因为画画的人很多,可他是极少真正燃烧自己生命进行创作的人。“燃烧自己生命”这个6个字很重要。画画不难,难的是一个人即使穷困潦倒且身患疾病,但依然能够用自己全部的热情来做一件“看不到希望”的事,全部的理由仅仅只是两个字:热爱。这才是艺术家追求的精神极致。难吗?
太难了。
所以答案就来了,想知道梵高的画好在哪,我们要做的恰恰不是去看遍他所有的画。而要先了解他一生的经历,了解他生活的年代,甚至了解艺术史的发展。只有知道了这些,再反过去看他的画,试着站在他的角度,不需要给你解释太多画的内容和技法,你自己就能“看懂”。而且绝对会发自内心地感叹:画得真好!建筑也是一样,只有知道建筑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明白这座建筑到底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