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回顾
蒙特梭利教育法,可以提炼为“爱”和“自由”两个词。爱不必多解释,而自由就是,尊重孩子的自发选择。蒙特梭利教育法现在在国内很流行,你可能听说过,你家附近或你所在的城市就有蒙特梭利幼儿园。
“精神胚胎”这个概念可以概括成三句话: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已经有一个精神胚胎,就像是一粒种子。成长,就是这个精神胚胎发育的过程。
植物种子的发育,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养料,而精神胚胎的发育,需要的养料是“感觉”。
精神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会驱动孩子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所以孩子的自发选择,有深刻含义。
精神胚胎的概念不难理解,我们来说说第二句话中“ 感觉 ” 这个词。
什么是感觉?无非是三类:
第一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感觉。
所谓本体感觉就是一些运动器官,比如肌腱关节等,在运动或者静止状态下给你的感觉。简单地说,当我们闭上眼睛依然可以精准地摸到鼻子、摸到耳朵甚至可以手拿杯子喝水,这就是本体感觉的作用。
第二类:第六感,是指超出五官感知的能力,心理学中常常把第六感和直觉并列在一起。
第三类:第七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另一种解释是说,第七感就是对时间的灵敏感觉,人的意识拥有基于过去的记忆,来模拟未来、分析未来的功能。
以上就是不同类型的感觉,如果给感觉下定义的话,我个人更喜欢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定义: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蒙特梭利教育法破坏了抚养者们的自恋。大人容易认为,我懂得多,而你懂什么,所以我要指导你、管教你、约束你,总之,让你听我的。
心得
就理论而言,个人感觉精神胚胎发育良好,拥有个人感觉的人,和内在评价/内在动机/活出真自我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回到蒙氏教育,这种方式更多的就是利用孩子自身的“感觉”去探索世界,建立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果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感觉,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貌似很多感觉已经“寸草不生”了。
“哭什么哭,有什么好伤心的”
“让你做你就做好了,哪来那么多废话”
“就你事多,看别人怎么着就行了”
持续被阉割的感觉,钝钝的不知道疼。在我自己的家里,大部分时候由不得我做什么陈述,就被强烈镇压了。小时候,家人们在生存的重重压力下,习惯了使用坚硬的词语和有效的指令来求生活,鲜有被“温柔对待过”。
但是,精神胚胎是有生命力的,即使晚来,也还是会生长。情绪觉醒,感觉也慢慢觉醒。
儿子想在草地上爬,妈妈说“这么脏,全是土,快起来”。我说“他在用手感触这个世界,随他去吧”。
儿子抓到路边的一棵小草吃,妈妈说“不能吃的,又不是牲畜”。 我说“让他尝尝吧,苦了他就不吃了”
儿子自己去睡觉了,妈妈说“一定要记得给他盖被子”。我说“让他自己学吧,冷了就知道自己拉被子了”
在育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持续看到生命的成长。果然应了某位老师的话“育儿是个伪命题,自我成长才是真的”,也就是“育儿即育己”。
自己的原生家庭已经种下了种子,再怎么惋惜,抱怨也是无济于事的。不如自己努力成长,做自己的“父母”,好好爱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并为孩子创建一个优化后的原生家庭。
怎么哺育?落实到思维和行动上,才能带来真切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