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书里,无意看到这样一句话:你有权利写出这个世界上最垃圾的文字。
一句话而已,似乎不需要太多的在意。但我打开简书,想把这句话作为文章的标题时,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我有权利,写出,这个世界上,最垃圾的,文字。
在学习写作时,老师绝对不会这样教导学生。如果Ta真的这么说的话,我不敢确保最后收上去的作文是不是一张张的草纸。
老师只会说:你们要努力,你们要用心。
老师只会说:得作文者得语文。能不能高分就看作文了。
老师只会说:即使写不出来,你多背几篇也是好的。
老师只会说:尽自己的可能,写出最好。
为什么我会了解那么清楚?一是老师每次作文课都是念叨不得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来我假定也是老师一枚,不鼓励孩子无限接近最近发展区还直接把要求降到最低?我都不能原谅自己。
但这样说之后,结果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开始动笔,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神游天外咬着笔头发呆。以前我的语文还不错,命题作文于我而言没有任何难度。于是也顺风顺水了那么多年。直到毕业。
结束了学习生涯,再没有人要求或者逼迫动笔。偶尔有时候想写了,也是在日记本上寥寥几笔——不外乎“心情不错哦”,或者“没有达成预期,太失败了!”反正不给别人看,也就天马行空随我发挥。无意间翻到多年前的日记本,打开一看还是铅笔写的,歪歪扭扭,一看就知道是儿童的字迹。看内容:原谅我站着写,今天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累了。我使劲回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这两句话之间的逻辑。按照我现在的想法,写这样没头没尾的文字应该直接拖出去——到底是记录还是猜谜?猜谜好歹还有线索,这段话写的完全没有蛛丝马迹。
写给自己看的,何必在意那么多?随意一点儿,没有关系。
不过写给别人看的,那总得悠着点吧。不说字词优美,至少段落分明。
往往这样想着,总是无法下笔。
我有切身的体会。
80后文字中比较特别的代表是韩寒了。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听说他了。他桀骜不羁,偏偏长着清秀的面容。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却又有迷之吸引的坏小子。作为新概念比赛的一等奖得主,大肆渲染之下,开启了多少人的文学梦。看过他的“杯中窥人”,觉得不过如此。那时的想法就是如此单纯,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一方面膜拜,一方面跃跃欲试。等到真有征稿机会了,反而退缩了。
不是因为不敢,也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我要写出一鸣惊人的巨作来”,所以要好好构思,一定想好之后才动笔。构思构思构思,等我还没有构思所以然来征文就已经结束了。
比赛赶不上,投稿总可以吧?这可没有什么期限的。我瞄准了青春文学这块,风花雪月不是很容易么?谈谈情说说爱,再轻松不过了。看了那么多的小说,小部分让我拍案惊奇感到自己文学之路漫漫漫,大部分让我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不写小说简直就是浪费了人才!就在这左右摇摆中,初中过去了,高中过去了,大学过去了……一个开头都没有,或者有个开头就没了。
但希望依然没有破灭。网络文学不是很发达吗?看唐家三少、看我吃西红柿,不都是网络中走出来的大神在现实中风生水起?想想传说中的百万版税再想想传说中的千万收入,口水都要止不住往下流。由此,也可见,附加在文字上的东西从单纯的“喜欢”到“可以赚钱”甚至可以“名利双收”,这心路历程的变化。
兴趣没有产生写稿的动力,钱可以呀。
我振奋精神,注册了起点。原以为是“有一个大神”的诞生,事实却是“认清了自己”。
写作是孤独的。写作是漫长的。
运动场上的百米赛跑有观众的呐喊加油,但一万米的长跑只有在最后200米时才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在初始时期,写作没有人助威,这是个人的舞蹈;写作也没有人陪伴,这是个人的脚镣。唯有熬过那段艰难的时光,才有机会崭露头角。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的看到自己。
我缺乏足够的耐心。做事的三分钟热度让我还没有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就已经放弃在冬天的冰冷里。我缺乏足够的规划。在写小说的往往写着写着就无以为继,坚持了21天,每天2000字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写什么。
这很糟糕吧?就和我的人生一样。脱离了轨道,似乎开始失控。
一度停笔。很长时间。
觉得“就这样了”,觉得“那就算了吧”。
可依然会有不甘心啊。层层覆盖下,好像有微小的火苗在跳跃在闪耀。总会在频临放弃时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说“或者,可以再试试呢?”“也许,写多了就好了呢?”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让自己负重前行。
告诉自己:我,有权利,写出,这个世界上,最垃圾的,文字。
开始动笔,就超越了“想”。至于后续的,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