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按照这个逻辑,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构建这层关系!!!
自调和了他们爷俩的关系后,趁着孩子爸这段时间在武汉,引导孩子爸多陪伴孩子,我借机“退出”照顾的主R角色。一日三餐就变成了孩子爸的了,而且我也从中享受了一份不用自己亲自下厨的美食!这样也给了我一些时间来学习和思考!非常感谢这样一位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耐心的爸爸,每天两边来回跑,没有怨言,面对孩子的不理解,偶尔也会有小情绪,但最终自己都能快速调节好,展现在孩子面前仍旧是慈善、温柔、有力的榜样爸爸!
三天的课程,由于工作原因,只上了今天下午的最后半堂课,主讲分离。
一、从一句话中分离:
1、从他人的评价中走出来:一句话的自我认知,突破自我认知的定义,重新定义。 所有能力的绽放就是自我认知的体现
2、从一句话的伤害中走出来(情绪可以独立 )
3、一句话的偏见,对外界的攻击不接纳时,内在越愤怒,就会对抗,就会不幸福。用全面,动态的眼光,看待人和物。寻找内在的平衡,关系中平等。
二、从一件事中分离:
1、从过去的成功中进行分离。人生追求的态度是活在当下,不要拿过去的成功中标榜自己(不愿意面对当下,阻碍自我发展),往前看创造更大的成功;教育孩子,要接纳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明白无论成功失败父母都会爱他,是让孩子走向成功。培养孩子有正确的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成功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态度。真正的学习,是教会孩子拥抱失败,对待失败,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接纳失败,才会走向失败,不接纳,害怕,只会让孩子走向更大的失败。
2、从一件失败的事情中进行分离。允许孩子失败。
3、从一个模式中走出来。如女强人模式 ,单亲家庭,就是爸爸缺位的模式,儿子和妈妈没分离。恋母情节,他的老婆就没位置,对他的失望和期望又投射到他的下一代身上。
八大分离:
1、夫妻优先,谁先出现谁优先
2、同性优先法则:爸爸和儿子分离,妈妈和女儿分离。同异性父母分离
3、从父母关系中分离:跟孩子没关系
心理层面:同情,复制
行为层面:控制。如爸妈在吵架,可以直接端杯水,夸奖他们有力量,手势很到位,话说多了嗓子不好,喝杯水再吵
角色场面:替代。父母某一方缺位,孩子会替代角色来照顾另一方。或者帮助某一方照顾弟弟妹妹。请回归本位。
4、场景分离:如临终遗言、死后的祭拜
5、协助分离:好男人是女人培养出来的
6、从别人对你的评价中走出来
7、从过去的伤害中走出来
8、婆媳关系的分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所以,处理好婆媳关系,是女人的第二个原生家庭。媳妇要把婆婆当亲妈一样对待,但又不能在婆婆面前当亲妈一样放肆。不能在老公面前说婆婆的不好,男人会从潜意识层面站在他妈一边。所以,女人不要企图从男人那里得到大于婆婆层面的永久拥戴。
分离课程中就讲了原生家庭的问题,深有感触。课程结束,孩子爸刚好办完事,顺道接我回去。他依旧不善言词,我就找开话题,把今天下午学的课程,跟他进行了分享。
1)一个天之骄子为何变成这样?淡漠亲情(我举例曾经为了锻炼孩子的男子汉勇敢,让8岁的孩子放学一个从坐1个小时的公交到我上班的地方,不允许爷爷奶奶送,必须自己来。就算到了,我也没有一句夸奖和认可,反而是指责没抄布置的作业,作业写的慢,为何不会做。。。。。。曾经的自己是如此的糟糕)。我以为是爱的方式对待孩子,其实就是一种对他冷漠的状态。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习得了对亲情的冷漠。小不敢反抗,现在大了,就同样用指责、暴脾气来对待我们。我们没有正确的去引导孩子,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应不同的情感词汇,我们需要怎样去沟通,而不是用指责抱怨吼叫来解决问题!因为我没学习前,我也不知道,我的父母也没有教我。
2)为何我会是这样的性格?谈到了原生家庭,把我压在心底三十多年的话,讲了出来。与他分析,我在家庭中的角色,爸爸和妈妈两个人对我的态度,爸爸偏向于我,妈妈偏向于妹妹。我从小就被质疑,会被妈妈的话伤害到,大冬天,我放学回来,妈妈打麻将,我就手洗一大盆衣服。。。。。。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爱,自卑,寻求认可。。。。。说着说着,我哭起来了。我现在仍然会因为妈妈的一句话,而离家很少回去。这几年春节,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独自旅行面对。上大学几年,父母没有一次来学校看过我,第一次报道,都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找工作独自一人面对,没有人关心。婚姻的失败也是自己一个人面对解决的;买卖房子,装修也是我一个人解决的。面对孩子的问题,也是我一个人解决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我从来不找家里任何人,任何亲戚!你问我累吗?累!为何会这样,因为曾经的成长,让我没有安全感,如同我想控制老公,孩子一样,越控制越失去。
3)如何看待过去的婚姻?不学习前,我总是找你的问题,对你指责、报怨,不允许孩子像你一样。好吧,儿子就这样,被我们勾引进了夫妻关系中,他的精力都被耗进去了,他忠诚于父母的心,被我们两边拉扯,一边是爸爸,一边是妈妈,我要如何面对?他那么小,他肯定不知道怎么做,索性带着这边内疚和负罪感,聚焦其它东西来逃避。他的学习怎么可能好的起来呢?学习后,透过原生家庭,看到了自己的性格使然,我由于缺乏安全感,缺乏耐心,当面对你时,我就是过于的控制,指责,报怨,用不理解你的态度攻击。同时,也看到了你的原生家庭,你面对解决不鸟的问题就是回避,不说话,这跟你爸爸的缺位有关。黄导说,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什么三观不合,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原生家庭生活在了一起。我们要去看见对方,接纳对方,允许对方以他的样子出现,然后再去引导。三观不合就分开,只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的开始。
从三个层面,我跟他分享,他依旧不爱说话。我也知道他不会有什么言语表达,但我知道他听进去了。我跟他讲这番话,一是希望他能参加明天的课程,与我一起成长走上育儿之路,提速,提效,降本,孩子的成长等不及,爸爸角色必须归位。二是希望他能多理解孩子,看见孩子,以及看见我,甚至看见他自己,彼此多一份理解和包容,能给予我和儿子多一些保护和爱,对他自己过去和未来的看见,了解真相,掌握规律的能力,未来不再被问题所困。
不知是否话见效了,快到家的路上,孩子爸说太晚了,要不点一个外卖吃。我说外卖显的太冷漠了,在家做,就可以跟儿子多一些互动的场景和机会。外卖吃饭就丢了,我们要打造氛围。他就跟儿子视频,问儿子吃什么,引导儿子和他一起做饭。多一个人一起育儿,总经自己一个人单干强,内心有些欣慰!
他挂完电话,刚好今天是2020年12月31号最后一天,我们要营造节日的气息,仪式感。讲到了家庭氛围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的春节,元宵节,都是团聚之意。我因为家庭原因,现在很少回家,我们在武汉,由于现状,这几年几乎也没有家文化氛围。孩子从中,也没有“大家”“家庭”的概念。包括一家人吃饭,爷爷要坐主位,长辈之分,现在我们都是颠倒的,孙子变成了“爷爷”,爷爷变成了“孙子”,这样的主次下,培养不出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好孩子,秩序被打乱了。得让所有角色归位,就说定几两天吃饭,我引导孩子把主位留给爸爸坐,就是这个原因。要培养孩子懂得感恩,先得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孩子爸好似又听进去了。
到家后,我们三个人分工,孩子爸说做饭,我下楼遛狗,儿子自己说洗碗。各就其位,干起了该干的活。
孩子爸主动承担做饭的责任,我拿出饺子,告诉孩子爸,跨年,吃饺子表团聚造氛围。他原先说做的有饭,不需要。听完我说过节造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他立马就答应了。(男人也要引导)做好了饭菜,我又加了一人一杯果酒,继续让儿子感受家文化氛围。孩子爸不知是否受我启发,吃的过程中,他引导儿子去煎合包蛋,一人一个。孩子爸还专门到厨房陪着一起“玩耍”。成功引导到他们的互动。PS:坐下来吃饭时,儿子第一个找位置坐,他第一反应就是坐到最好的位置上,然后我就提醒了一下,一家之主坐的哦,爸爸这么辛苦,留给他坐呗!儿子虽然不情愿,还念叨什么一家之主的话,但在我以为他不会起来的情况下,儿子自己换了位置!(孩子就是得有人教,引导,没人教 ,父母,老人都把最好的留给他,他就不懂其中之道理,我们事后再去指责他不孝顺或者自私,那都是家长为孩子挖坑,然后呈现自己的价值)
配图:
这些场面,在引导之下,我就发现了儿子今天多花了些时间在客厅陪着我们,哪怕他是跟Lucky在一起玩耍。平时吃完就进房间了。孩子太久没有感受这种家氛围了,父母给予的爱是独立没有跟家联系起来的,并且在未学习前,我们的爱给的让他很难受。
正确的对待孩子和引导孩子太重要了!!!需要父母拥有一双慧眼和机智的头脑!!!
今天就这些引导的思维,也是介于下午听了半天的课的启发,还是得多出来活动,听听课,见见不同的人,看到每个鲜活的案例都越来越好,打开自己的慧眼和智慧,正确善待身边人!!!
儿子的成长是动态的,我现在刚入门。虽然在引导方面还是较乏力,但我仍然会加速努力学习,匹配上天子骄子的步伐!!!
持续不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