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为什么发生故障?有人说是科学家的错。他们抓上帝的胡子,现在他笑了,却是我们付出了代价。
这周,阅读了这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名字很长,但很悲伤,为什么死亡和爱是二选一的关系?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什么,读书群里有个小伙伴分享了一本《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我才知道这是讲核污染的,突然就好奇,核污染之下的人们是什么样的生活情形。
“可怕的事总是悄悄发生在生活中”,事故发生在30年前,1986年的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起火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露,受污染最严重的是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而60%的放射性物质,因为风向的原因,落在了白俄罗斯这里。在机器人都工作不了的环境下,50多万血肉之躯却用来弥补这件事故。虽然四号反应堆最后用石棺封存,但是这仍旧是巨大的安全隐患,20多年过去后,四号反应堆的石棺表面仍有750毫伦琴的辐射量,而安全值仅有20毫伦琴。隔离区的这一数据是100毫伦琴,撤离区是60毫伦琴左右。数据依然很恐怖。
但是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伤亡,只是一堆冰冷的数字。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真正体会到数字背后的悲痛、无助和真正的灾难。
书的开篇和结尾都是救灾人员遗孀的回忆。目睹着她们的丈夫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在辐射折磨下的怪物,一个大的辐射源,最终死去。开篇的回忆中,女人怀有身孕,因为对丈夫的爱,不能控制地去接触、照顾、亲吻。为什么她不能更理智一些,为了自己的孩子跟丈夫保持一些距离。但是爱情缺乏的就是理智,在巨大的灾难之下也是如此。最后他的丈夫无可避免的死去了,而他们的孩子,是个女儿,出生即死去。是女儿为女人吸收了所有的辐射,她安全了,但是她因为爱杀了他们的女儿,把女儿变成了另外一个辐射源,小小的身体被葬在了特殊材料制成的墓中……“我们不能因为爱而杀人”。死亡与爱情,他们无可避免。
切尔诺贝利,成了受灾人们的共同标签,不会在意他是来自哪个国家,在切尔诺贝利“这世界已被一分为二: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人;你们,是其他所有人。有人注意到了吗?在这里,没人会说自己是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或者乌克兰人。我们都自称为切尔诺贝利人。我们是从切尔诺贝利来的。我是切尔诺贝利人”。幼儿园的切尔诺贝利小孩会被其他孩子们孤立;切尔诺贝利的年青小伙们会被心爱的女子拒绝“那有什么用,你是切尔诺贝利人”。他们的生活或许会渐渐归于平静,但再也回不去过去的那样,“被污染的不只是土地,还有人心。长久以来一直如此”。
切尔诺贝利,它的未来会是怎样,谁也不会知道,但他们的要求一直很简单,只想回到他们自己的家园,呼吸这片土地之上的空气,吃他们自己种的水果蔬菜,但这会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