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生的朋友圈里看到,学校里有几只小狗跑到教室里,安静地趴在地上听课。有听高等数学的黑色小狗,还有听《野性的呼唤》的皮毛棕黄的流浪狗,并得到了一个称号,“小巴克”。据称,它们上课的时候不乱动,也不吵闹,比小学生还守规矩,也不像大学生那样会忍不住掏出手机时不时看看,看它那安静,专注地样子,你是否会疑惑,狗狗真的能听懂吗?
安东尼 麦高恩有着英国人特有的英式幽默, 在《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一书中,他自称自己是阿东,和一只叫“孟弟”狗进行了十二次的哲学散步,刷新了我们对狗狗的认知,狗狗不仅能听懂高等高数,还能和哲学家对话呐!这是一本狗能“听懂”的哲学概论,当然,作者在书中以表态:“本书是写给人的,而不是写给狗的,解决的是人的问题。”(P10)通过和狗对话,来给人们探讨哲学问题的。如果你尝试了很多次罗素的《哲学》、《苏菲的世界》作罢,不妨看看这本自黑式的,带点孤独意味和“狗味的”的书。
约翰邓恩说:“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阿东”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只有狗狗才能陪伴着你。
“因此,我觉得孟弟是个好伙伴,能陪我逛逛这儿、逛逛那儿,尝试运用这些年来在学校里以及通过课外阅读学到的哲学知识理解世界。我们会聊事情,交流想法。我现在都能猜到他在想什么了,甚至能直接说出来。”(P10)
为什么要和狗讨论哲学,而不是和家人讨论哲学呢? 许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下班了不急着回家,而是坐在车里,发会呆,最好是抽支烟,和自己独处一会,感受世界的安宁, 这是一天中的“quality time”。“阿东”则是借着遛狗出去,逃离生活的琐碎喧闹。
养狗也有很多好理由,其中有一条理由便是让你在吵赢对方却元气大伤
后,有借口逃离公寓。毕竟,狗是要遛的,哪怕是马尔济斯这种对户外活动
不大感兴趣的睿智小短腿也不例外。(P18)
狗与哲学家的关系
犬儒派的由来
犬儒们之所以被贴上了“如狗一般”的标签,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广
为人诟病的特点,即对身体功能的表露毫不羞耻。第欧根尼会随地大小便;
而他的弟子底比斯的克拉特斯则更进一步,与妻子希帕尔基亚直接在众目睽
睽之下行云雨之事。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打野战”在英语里又叫dogging了。(P13)
和孟弟的第一次漫步,通过遇见各种狗以及狗的主人,和孟弟讨论了伦理学的问题,什么是好狗狗(好人),什么是坏狗狗(坏人)。
“所以,所有谈到谦和、忍让的道义都是由懦夫和弱者锻造的武器,用
来对付勇敢强大的天生贵族。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超越情绪主义的地方,超
越那些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温暖舒适的道德。但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有害的思
想,会干预宇宙的自然秩序,鼓吹一种由光芒万丈的超人屹立顶端,畏畏缩
缩的奴隶被压在底层的等级制度。”(P23)
和孟弟还讨论了尼采的自由意志是如何为人利用的。
“把尼采和纳粹的恐怖行径联系到一起的观点已经不再流行,但确实有很多纳粹的意识形态来自尼采的理论:强者有权击溃弱者,有些人天生就优于其他人(即存在高等种族);战争是件好事并且是自然的事;除了白人之外,其他种族是低劣的。确实,尼采并非狭隘的德国民族主义者,而且按照他的时代标准来看,他也不是特别反对犹太人,但除了这些,其他都显露无遗。”(P24)
书中展现了对柏拉图的好感,当你讨论哲学的时候,几乎不可能绕开柏拉图。有一种
说法,即所有哲学都是对柏拉图思想的脚注,确实,几乎所有困扰我们至今的关键哲学问题,以及我们在漫步时会细细咀嚼的问题,最早都是由柏拉图在对话中提出的。然而事实是,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仍然在咀嚼,这也有力地表明了柏拉图给出的答案很少像他提出的问题那样富有见地。
作者很喜欢在墓园讨论了哲学问题,他在墓园和孟弟讨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他首先强调了墓园的迷人,说它犹如亚历山大蒲柏的双韵体那样整齐划一、间隙均匀。
“公园还是墓园?”
墓园。但你得答应我别再发神经去想自己的墓志铭了。显然作者在这里是和自己对话。
石碑下方泥土中,
埋着苦命人阿东;
曾经血肉成白骨,
孤独终老一场空。
嗯,一点儿也不神经。(P37)
阿东为自己的写的墓志铭,透露出他自己对生活的无奈,“苦命人”阿东。这个称呼带有一点哲学的孤独意味。人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呢?从亚里士多德讨论美好生活开始,阿东解释了他的理论:“Eudaimonia”,意味着幸福,还还意味着过得很好,实现了理想。所以,一个幸福的流浪汉躺在公园的长椅上并不算“幸福”。就此展开了古希腊伊壁鸠鲁派对于幸福的理念的探讨,“Carpe Diem”,由此转到他的对手斯多葛派,倡导不论陷入何种境地,都要平静地接受。(P49),现在有很多人都奉行斯多葛派的观点,“如果你能改变它,就去改变它,如果你不能,就忍受它。
幸福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现代人,尤其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中国,人们的快乐来源于哪里?安东尼提到了“功利主义”:“我们说某事是对的,我们无非是说这件事能带来、增添或引起快乐,而我们说某事是错的,意思就是我们认为它会剥夺快乐或引发痛苦”。“功利主义”引导着人们的快乐,但是穆勒说:“快乐是分层次的,智力和道德追求在顶端,
而大众的粗俗娱乐则在底端。 这种观点的基石是他将真正的幸福感与仅仅感到满足区分开来了。他说:‘做不满足的人,好过做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过做满足的傻瓜。”
这就是一种认识论,你对这个世界了解多少,你又怎样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认识你自己,到弗洛伊德,你不认识真正的你,认识论因人而异,在第八次散步中,安东尼和孟弟讨论了“你以为你知道的就是你知道的?”的问题,引出了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观点---怀疑论。笛卡尔有名言:我思故我在,他的核心讨论就是人的本质是什么,怎么来确定一个人,因为“我”是一个怀疑的“我”,通过怀疑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里书中通过,“狗思故狗在”,来讨论“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如书名一样,书中确实是和狗进行了对话,“狗狗”基本上是对作者的话进行提问和再次提问,以及一些简单的回应,基本上作者的狗狗孟弟就代表着们普通人对哲学的理解。
通过跟狗的对话,安东尼梳理了从古希腊到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从人是什么最后又回归到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首先,他从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引申到某一位哲学家的哲学理念,就此展开讨论哲学问题,通俗易懂,又能学习到这些知识,读者可以从生活的经历领略出不同的感受;每一章节的哲学理论都能在其他章节,尤其是上一章节找到对应的哲学理论来源,或者是相反的哲学理念,帮助我们梳理出哲学之间的关系和体系发展以及变迁。读完这本书,你也许会像俄狄浦斯一样,也能回答出斯芬尼克斯的问题,“我是谁?”。你就会发现,哲学就像遛狗,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选择不同的生活,读完后,你会发现哲学很简单,生活亦然。
Middleb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