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54年—124年),字伯起,东汉名臣,千古清官,人称“关西孔子”,史称“四知先生”。杨震出身名门,博闻强识,可谓年少成名,但是,直到天命之年,他才被邓骘将军举为茂才,开始步入仕途。
此后,杨震举贤任能,为民谋福,更为难得的是,杨震为官清廉、不受私谒,从不以权谋私,甚至连请客送礼、拉拢关系等都不屑为之。
也正因为他太过清廉,以至于他与家人的生活都非常简朴,蔬食步行,与百姓无异,一点都不像官员之家。杨震的亲朋好友都劝他稍微变通一下,好歹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孙后代置办一些产业。对此,杨震不以为意,反而笑道:“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的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还不丰厚吗!”
杨震的清廉,为他赢得了百姓的拥戴,而他的政绩,也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因此,不久后他便受到提拔,升迁为东莱太守。
杨震前往东莱赴任时,各地百姓夹道欢迎,各地官员也争相为其接风洗尘。其中,昌邑县令王密,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和提拔之情,特地为他准备了一份“重礼”。
当然,昌邑县令深知杨震不收礼、不受贿、不受私谒的习惯,因此,当杨震路过昌邑时,昌邑县令只是出城迎接,白天为其接风洗尘,与其叙旧谈天,并未第一时间送上“重礼”。但当暮夜降临时,昌邑县令却独自一人带着厚礼,“鬼鬼祟祟”地来到杨震的居所。
看到王密深夜拜访,杨震既惊讶又好奇,正想问起来意,却见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包裹,并说道:“杨公于我有知遇之恩,学生能有今日,全仗杨公昔日的教导与提拔,此乃学生的一点心意,望杨公莫要推辞。”
杨震皱着眉头,打开王密推过来的包裹,只见里面装的竟是黄灿灿的金子,随手一掂,分量还不轻,真可谓是“重礼”。对此,杨震丝毫不以为意,随手丢到王密跟前,苦笑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当日提拔你,是因为我知道你颇有才干。可如今你却对我行贿赂之事,难道你不知道我杨震为官向来清廉吗?
王密见他只是苦笑摇头,并未严词拒绝,更没有当场发火,以为他是担心此事外传,于是小声提醒道:“暮夜无知者。”意思就是说,现在已是深夜,四下无人,您尽管放心,此事绝不会外传。
一听这话,杨震当即沉下了脸,愤然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此话一出,犹如暮鼓晨钟,瞬间敲醒了王密,他知道,眼前的这位杨公,当日提拔他,不是为了所谓的回报,而他志为清白吏的话语,也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他今晚不该来,更不该带着所谓的重礼前来,这不仅是折辱了自己,更是侮辱了眼前这位“清白吏”。
这一刻,王密的羞愧,与杨震的坦然,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恰似流芳百世的清官典范与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的缩影。
而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连同着那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惊人之语,一同成为中国的清官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现在,人们还时常念叨着杨震的“四知句”。
从此以后,被誉为“四知先生”的杨震,成为后人敬仰的千古清官。而他的清廉之名,恰如唐朝诗人胡曾,在其《咏史诗·关西》中所吟诵的那样: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虽然杨震已经远去,成为历史的尘埃,但是,他的为官之道,他的清廉节操,却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和坚守。这种学习,这种坚守,不仅仅是清官的传承,更是美德的延续。
或许,杨震的“四知句”不仅仅指的官员坚守,即便是普通人,也一样应该学习。当你想用送礼的方式去走后门的时候,当你想用行贿的方式去托关系的时候,请你想到杨震的那句话:“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