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渐悟之于
自古以来,凡夫俗子多,以为自己超脱一切看破红尘的人更多。须知真正的修行不只是生活的清苦,更在于心灵的澄净。大多数人本质是凡人,就算身在佛门净地,也还是无法改变本性,所以真正意义上修行的人总是寥寥无几的。
但人生在世,不一定非要追逐别人的脚步,不一定非要按照别人的想法来活,做一个俗人,快乐而自在,何必思凡,本在人间。
有幸欣赏了《思凡》这部话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新奇。之前没有过多地接触过话剧,偶尔看的也只是传统的,这次经历算是我个人对话剧的一种认知改观。
《思凡》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全剧贯穿的是佛教音乐,话剧开始众人也有齐唱“南无阿弥陀佛”,顿时让人一度沉浸于此。小尼姑的一句台词“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让我联想到《霸王别姬》,还有那句“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思凡》确实造诣与难度同在,看到这里就真的让人以为这个只是对《思凡》的一种现代话剧演绎。
然而这部话剧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不按套路出牌,它加入了荒诞主义手法。话剧首末是《思凡·双下山》,中间部分却加入了薄伽丘《十日谈》中的两个故事,看似荒诞的结合,实则却巧妙无比,无限的想象空间,却仍然有连贯性合理性。
看似一切都是即兴的、轻松的、不确定的,但每个演员都用自己的激情去演绎、去诠释,观众也用自己的理性与情感来理解。这样一种“先锋话剧”的方式,更大地发挥了话剧的作用,更大地扩宽了话剧的空间,这是导演心中的《思凡》,也是观众心中的《思凡》,每个人对于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思凡》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人生,而观众也用自己的理解来体会《思凡》的意义。本来俗人,何不思凡?尼姑与和尚的故事,正体现了人最本质的欲望,哪怕是终日伴着青灯古佛的僧人,也存着贪恋红尘的念想,而这一切被压抑被束缚的欲望的火苗,在和尚与尼姑邂逅间被彻底点燃。
小尼姑开始抱怨自己“削发为尼实可怜”,内心寂寞难耐,偶遇几个游戏在山门外的子弟,内心更是激情如火,盆中的水也无法让她冷静下来;小和尚贪恋红尘,难忍“香醪美酒全无份,红粉佳人不许瞧”,那日见了小尼姑,更是心生杂念,无奈只得诵经念佛来克制。尼姑与和尚相似之处就在于都是因为种种因素被迫入空门,身在佛门心在凡间。
幸而二者并没有一再压抑自己,在话剧最后一幕里,二人冲破一切清规戒律,冲破种种束缚,双双下山终成眷属。话剧中人物深刻而形象地演绎了内心的纠结与矛盾,一方面有对自己身为佛门弟子却心怀杂念的自责与愧疚,另一方面也有对自己内心渴求的迫切向往。
这一切无不象征着当今的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矛盾,是该克制自己随波逐流还是该奋起反抗顺应本心?我想,在这部话剧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或许有克制自己才能到达一定高度的想法,或许有遵从本心自在而活的念头,不管对错,都是自己的追求,这是《思凡》的价值,这也是观众的选择。
话剧中穿插的《十日谈》的两个故事也正延续着《思凡》的意义。
向往爱情的年轻人为了与心爱的人相会,想尽一切办法终于达到了目的,尽管这中间发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还是完成了心愿。
幽默的是,里面一些全凭想象的画面,都用生动的“此处删去**字”横幅来表示。另一幕故事是马夫爱上王后的故事,这一幕采用类似“镜像”般的手法来演绎,一切人物场景都有两个:两个马夫,两个国王,两个王后,同时演绎。马夫对王后热烈的爱让他鼓起勇气假扮国王,最终抱得王后,而马夫的机智也拯救了他,让他在国王的试探下安然存活了下来。
两个故事都有荒诞之处,不符合伦理,但最后“受害人”都不再追究责任,反而听之任之,这也恰巧是高明之处。
真相往往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是否如愿,这是讽刺,还是启示?这两个故事的意义就在于此,当自己的欲望无法压抑,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达成所愿,不计后果。
结局怎样没人在乎,这是一种讽刺,《十日谈》出现时的西方正在进行文艺复兴运动,谴责“禁欲主义”,以这种故事,来讽刺、来希望人们理解这个道理: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但对于当下,这何尝不是一种启示,心中有渴求的东西,不要去压抑,去尽自己的努力,哪怕不能达到,就算以生命为代价,也必须一试!谁都不知道结果如何,或生或死,其中的价值只有自己明白。这两个故事也是极大地鼓舞心有渴求的人,放手追求,也许就能成功。
无论是故事,还是生活,都充满着辩证,充满着矛盾,但最最重要的,还在于自身的理解。选择克制自己遵循天理,还是选择顺应本心释放天性,都是个人的追求。
在我看来,《思凡》的意义其实在于对人性深入的刻画与选择,尼姑和小和尚渴望凡尘生活却又被佛门清规束缚,因而表现出种种心理矛盾,越是刻意掩饰、压抑,冲破束缚的欲望就越强烈,最终才有了“和尚尼姑,逃之夭夭”的结局。
这时,佛门仿佛成为一种界限,耐得住寂寞方能成佛,耐不住寂寞只能成人。谁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才有了《十日谈》里的故事,不管如何,我将其理解为启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去完成自己的欲望。
这种信念,促使他们毫无畏惧,用尽一切方法,幸运的是,他们都达成所想,这就是启示人们,不要刻意压抑自己,心中有所想法,尽力去尝试,说不定就能成功。
话剧的结局都是圆满的,这也无不启示人们,只有尝试,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心中所想。我们本就是俗人,何必为追求一些本就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而强迫自己呢,物极必反,压抑到一定程度势必会有某方面的毁损。
生命来来往往,没有来日方长,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