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小肚
自从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后,读书的节奏慢了下来,写文也不强迫自己按照以前的频率,这反而让我觉得更能有效地吸收书中的营养了。
-1-
最近在读万维钢(同人于野)老师的《万万没想到》,刚刚读了一半,书中案例有趣,观点新颖。可能是因为万维钢老师多年在美国学习工作的缘故,这本书读起来感觉风格和【美】史蒂芬·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颇为相似,个别案例也有重复之处,不知万维钢老师是否也是受到《魔鬼经济学》的部分案例启发。
但是万维钢老师还是能够根植于中国文化这片领域,本书的副标题是“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大价值是作者能够“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中国”,让中国读者有所启发。
-2-
恕我不想像某些大神一样用半个小时就读下一本书,我更想细细地品味书中给人以警醒的话,或者是一些颠覆我曾经认知的观点。
比如我曾经读过的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时间管理方法,即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并不紧急的事务上,但是在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时,李笑来老师就批判了这种做法。
可以说李笑来老师批判了大多数的时间管理办法,因为他认为“所谓‘管理时间’或‘时间管理’是虚假的概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间不会服从任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地流逝。”“史蒂芬·柯维的‘重要且不紧急’的任务优先执行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而实际操作效果并不好,因为现在人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区分一项任务是否重要。”李笑来老师更加提倡的是首先开启自己的心智,“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3-
有很多观点,在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大神眼里是不一样的,万维钢老师在谈到励志书的时候就说道:
在中国,社会关系就是第一生产力。而据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的介绍,日本的励志类畅销书比较强调“品格”,似乎跟武士道精神一脉相承。世界上最大的励志书生产国当属美国,美国最爱谈的则是“积极正面的思维”,特别重视自尊和自信。
的确如此,【美】丹尼斯·韦特利的《成功心理学》和【美】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书时都提到了积极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各大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快速拔地而起,各国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及成功经验也会被另外的国家拿来学习,但是由于各国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及国民的处事风格各有不同,这种“拿来主义”或许会水土不服。
比如日本经营之父稻盛和夫说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是“首先要把员工当做经营伙伴迎入公司;要让员工从内心爱戴你、迷恋你;要阐述工作的意义;要树立高目标;要确立具备大义名分的企业使命;要不断讲述哲学;已经经营者要提升自己的心性。”我在4年前曾到日本留学,能够想象到他的这番言论在日本会多么有市场,可是在中国企业却未必。在我读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的时候,作者就反复强调中国企业管理中要像打太极一样“推、拖、拉”。(不过我的工作习惯是高执行力、高团队合作,恕我实在不能接受这种老套的观念,只读了34页就弃书了,至今这本“21世纪全球瞩目的中国式管理经典”仍被我束之高阁。)
-4-
罗辑思维上一期节目《怎么样成为一个高手》就是脱胎于这本书的第二章《成功学的解药》,不得不佩服罗胖的整理能力及记忆力,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将书中的观点一一介绍,并将有趣的案例打乱后穿插到各个小节中,令此期节目逻辑清晰、生动有趣。(不过我更佩服罗胖的是,他能把书中的案例用各种方法和他自身联系到一起。比如讲到某个时间点,他就说我记得是某某个时候;书中的提到某本书《**》,他会说他曾经读过一本书《**》,用这种方法让举出的事例更加可信,但实际上,再读他推荐的书时,你会发现,原来全是书中的例子。)听过那期节目后,我又将这部分重新读了一遍,耳朵获取的声音和眼睛获取的文字反复印证,更觉有趣。
书才读了一半,一边享受阳光一边读书胎教也是件乐事。和大家分享一句赵南元教授给《万万没想到》作序中的一句话“不阅读很多糟粕,也没有能力发现精华”。
文/袁小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