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治疗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早已超越经典的各门各派的独立发展,而趋于后现代与本土的整合,在技术上百花齐放的同时,具有越来越多理论的共识。
2.片面强调科学性的解释心理学与重视人文的理解心理学之间的“方法之争”一直持续了百余年。
3.书本身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表现在他们常常是围绕着几本经典著作而展开或者发展的。那几本经典著作就像是基石,需要反复读,认真读,还要再通读其他书籍时去比较,在平时工作中去实践,让经典指导当前,预测未来。
4.第一张作者阐述各种不同学派的特点,精神动力学在治疗中的侧重;认知行为的特点,如何引导、指导来访者,从思维到行为的转变;体验学派又是怎样去体验身心,感受、发展足够的自信,在家庭情境中表达自己的声音;结构学派侧重家庭结构属性的变化,而非情感认知的领悟;互动的模式,具体的定义与规则,以及家庭界限,同时阐明自己所经历的学习与运用,临床上她喜欢如何在系统与叙事中交相应用;系统治疗,尝试给家庭新的信息,影响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叙事,则通过重新的叙说,赋予家庭故事的新意义。
5.安妮理论的核心是系统和叙事。她的系统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循环提问和干预式访谈的基础上。她特别重视文化里的话语(另外一个说法是主流文化)会如何影响青少年及其家庭。她和青少年及家庭工作的五个技巧:生命周期讯息、叙事性重构、仪式、挑战文化话语、将家庭危机外化。
6.用和青少年有关的小说,电影和科学故事,去看一些和青少年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的脉络。
7.顺利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家庭需要坚持四个教育原则:父母试图容忍那些伴随青少年成长而来的强烈情绪;父母能够与孩子分享自身的经历,因为这些经历与孩子们的经历相关;父母对孩子们拥有的朋友,书籍,音乐和冒险经历颇为好奇,无论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多么令人沮丧或悲伤,父母总是保持一种稳如磐石的立场。
8.青少年需要持续的与父母保持联结,同时需要来自父母的指导。
9.一个成熟的家庭心理治疗师似乎应该有同时从两代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意愿。
10.开展青少年工作要循序渐进,应给予青少年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以充分的尊重和坚定的信心。
11.家庭治疗的七个主要流派:精神动力与客体关系,体验派,行为主义,结构派,策略派,系统派和叙事取向。
12.几个值得思考的概念和信念:变化,代际冲突,青少年的天性和父母在控制或指导青少年行为方面的角色。
13.第三四五章受益于临床中那些充满压力的急性危机和两难问题:身处危机的主体是青少年,何时我们应该把父母包括进来?如果青少年的父母在场,青少年会不会拒绝参加治疗?我们该如何发起一个初始访谈?我们该如何结束?第一次访谈之后,其后的中间过程会发生什么?第三章,列出了与青少年及其父母一起工作时的议题和两难。第四章配合着临床故事来重点讨论五种临床干预方法,特别适用于危机或短期工作。第五章,提供两种额外的干预方法,也是结合临床的叙述方式,更适合于开放式结尾的治疗或咨询。
14.第六章专门聚焦于离家有困难的青少年,该章节有这些问题推动:面对拒绝长大的青少年,你能做什么?这类个案适合家庭治疗还是个体治疗?
15.第七章针对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夫妇,他们的婚姻问题是家庭困难的主要原因,而非亲子关系或者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当着青春期孩子的面,你怎么与夫妇讨论他们的婚姻,却又保持不冒犯他们隐私这一前提?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参与到治疗中来吗?如何判断呢?
16.第八九章:文化和临床话语。这些治疗师与其他治疗师的区别是什么?随着治疗师年纪见长,这会如何影响他们与青少年及其父母的工作?培训和督导。
17.在治疗情境下,家庭如何才能够改变从青春期的主流故事中获得的偏见,即青春期是一个与家人断开联系的时期?在不草率拒绝家人参与的情况下,青少年要“长成为某个人”的途径是什么?治疗师如何帮助与青少年共同生活的父母,让他们既坚强有弹性?家庭能否吸收临床研究的新结论,即青少年并非看上去那样——风险越来越高,情绪变化剧烈,喧闹无比?当青少年确实卷入高危行为时,家庭如何支持他们,而不会放弃他们?
18.个体成长的过程既要身处家庭关系的背景里,又要与家人有所不同的独立出来,在这双重力量的同时作用下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