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从不为难

这部电影呈现了两种意识形态,一是社会大众对恶的审判(其中包括对艾希曼的审判,也包括对阿伦特的审判),另一种是阿伦特对恶的理解。影片通过对艾希曼的审判,来观察阿伦特的思考方式及她的哲学内涵。正巧我这几天在看一本书叫《初步举证》,其中作为律师的女主对于当事人、证人等人的关系和处理模式,和心理咨询很相似,不由的心生感叹,在任何处境下,不仅仅是去看个体的存在,也要看个体的既定事实,构建历史以及在什么样的存在局面里。阿伦特对于艾希曼的“看见”,不仅仅是对他滔天罪行的审判,还有对他在当时处境下做出选择的审判,以及对于时代及广大人性的审判,得出了“平庸的恶”的结论。她认为艾希曼做出种种恶行的原因,不是源于对犹太人的憎恨,不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拥护,仅仅只是源于对上级命令的无条件服从,是极权主义制度下的产物,是国家暴力机器完全支配了社会秩序,人的主体性被压榨,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被彻底否定的状态,她认为他并不愚蠢,只是因为没有思想,失去了判断善恶的能力。

海德格尔的“沉沦”,用在这里恰到好处,但不能以此为理由来赦免他的罪,他的异化以及放弃思考,同样也是他的选择,他有思考的能力,但是他选择了放弃,我想到老师在群里发的某文的截图,说“人的天性是趋乐避苦的”,做出这样的选择就代表了放弃承担相对的责任。也想起见习课时老师曾反馈我们,说我们对人没有最起码的好奇心,艾希曼在沉默的大多数里被喂养成乌合之众的一个,弥漫的乌合之众又不断的渗透着个体,这是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选择堆砌起来的异化的时代背景,从未消失,始终存在。

海德格尔对阿伦特说:“思考是孤独的工作。”,阿伦特遭人非议,是遭遇集体有意识的排挤,也是遭遇集体无意识的盲目审判,她以她的方式审判艾希曼,而社会群体又以他们的方式审判着艾希曼,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存在着。阿伦特跳出审判对错的规则,以自己的“思考与生命合二为一”践行,从古至今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革命者,或者说“重命名者”,才使历史有着觉醒的契机及绝处逢生的前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