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新教育》第九章--新教育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
“教室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没有生命绽放的教室,就不可能是完美教室。”是啊!一间间教室不只是学习的场所,更是每个孩子穿梭课程与岁月,成为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的摇篮,成为一个个生命的符号。
在学校文化的大框架下,每一个教室都应该有自己的使命,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和体现。
一 教室命名--灵魂碰撞
新教育认为,一间教室的名字,是教室文化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赋予了教室一种精神意向,一种精神力量。
反思:我们大部分学校都是用数字命名的,如一(1)班,格式化的数字符号,对孩子们来说,是枯燥、机械、重复的,跟他们的生命没有任何关系的。
新教育认为起什么名字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由师生的共同生活所赋予它的意义,能够传递灵魂碰撞产生的温度。因为每个教室的经历不同,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故事。
二 教室命名--等候时机
新教育认为完美教室的命名,并不一定要求在学生没有到来之前,就已经完全确定。最好是师生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教师创造时机,譬如在相关的电影或诗歌学习之后,巧妙提出,成为一种共同的命名。
反思:而我们大多数是由班主任直接命名,就像一个孩子还没出生,名字已经取好了一样,让孩子们感觉是被动的,那么这个名字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没有一个名字是完美无缺的,重要的是孩子们自己起的名字,就像晨诵《草的名字》所说:“给我最喜欢的草取我最喜欢的名字,我取的名字只有我在叫。”
三 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承诺(誓约)等,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最好的方式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岁月中逐渐建构起来,以教师为引导者,师生共同体为主体的自我书写过程。
反思:我们在做教室文化时,往往以学校或教师为主体一蹴而就,全盘托出,强制性的悬挂在墙上、黑板上,走廊上,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参与度、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每一间教室都是一个花园,每个孩子的生命,就如无数颗不同的种子,在这里由我们守护,经由我们的浇灌、等候,最终将美丽绽放于岁月深处,世界的面前。
每日拥抱新教育,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植入新鲜的血液,让一个个教室成为一个个生命的符号,师生共谱一篇篇生命的乐章,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