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曾经拍下的一张照片。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一百多页,七个小短篇。可我读得很慢、很细,生怕读得快了会错过什么。上一本让我这么细细品味的书是《布拉格小城画像》,浓浓的油画风,读了一遍又一遍,明明只是白纸黑字,却不知道怎么总是读出如诗如画的感觉。《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的画风就更精致了,它是细腻的、温柔的、优雅干净的,这简直是--唐卡。
麦克劳德很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矿井、小镇、海边、礁石、总是满口脏话的男人们,其实如果是从电视上看到这些,十有八九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脏乱差,除了海和天。他并没有掩盖这一点,他的白描是真诚的,“黑黢黢的矿井、填满煤粉的街道”,可不知为什么读来却并不觉得脏。他不告诉你森林,只是仔仔细细地给你描述了每一棵树的每一个细节,这不会让人觉得啰嗦。小镇因被放大的细节而亲切起来。
我很好奇这七个故事连起来是不是一场与宿命的对抗:《秋》讲了割舍的故事,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掉陪伴父亲多年的老马,这个很快将要不堪重负的家庭也不希望看它痛苦地死去;《黑暗茫茫》讲离家,少年不仅仅是从地理上逃离家乡,更是恨不得从血液中榨出家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书名同题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失去双亲的少年格外地独立勇敢,他的奶奶对“外面来的人”总抱有敌意——她的女儿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又死在了外面;第四和第五个故事讲两代人之间关于生活和追求的冲突;最后两个故事中出现了死亡,勇敢的死和体面的死。像是要挣脱什么强硬的束缚,去争取必须以死相搏才能到手的自由、生活、还是其他什么无法与外人道的自我。
故事里的父母们总是势不两立的,大多数情况下母亲是收束的一方,她们现实冷酷、守旧刻板、有着强烈的保护欲,以家为大,这不是在说父亲们就不顾家,他们当然是豪迈的冒险家,可家庭的羁绊无时不刻不在提醒他们:这一家子的生活可都拴在你身上了。他们不得不熄灭梦想,牺牲自己。家庭是爱的港湾,这爱都是淡淡的、透明的,温吞水一般。爱得温馨,也爱得霸道。当你要去触碰可能的危险,想要杀出一片天地时,这个港湾是不会、也完全不可能跟着你出去漂泊的,于是用爱把你紧紧拴在家里,把你厚厚地包裹起来,以为这就是保护了你。其实你被裹得很不舒服,但这是父辈的牺牲换来的,为了不让他们受到伤害,你不得不接受这种保护。
但总有几颗心产生了一丝丝挣扎、反抗的气息。这些势不两立更多时候不是表现在爱与被爱,而是个人与家庭,上一代与下一代,留在镇子里坐井观天还是挣脱井底飞向外面的世界。在《回乡》里,父亲告诉奶奶“因为某种原因我们不能继续生活在一个宗族系统中了。我们想要见识我们自己之外、我们家庭之外的东西。我们只是想生活在二十世纪”,奶奶无法理解,“要是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那二十世纪跟我有啥关系啊”。
是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为什么要像祖祖辈辈那样坐在井底看别人在天上飞呢?
无论是爱与被爱,他们都很难过。留在井底的无时不刻不在为飞上天的家人担心受怕,飞上天的不仅要承受生存的压力,安抚家人的不解,有时候他们其实也是心慌的,毕竟走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谁知道前方会遇见什么呢?谁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打回井底呢?外面的有外面的生存法则,镇子有镇子的生存法则,谁也无法兼顾两种生活,为了不被抛弃,他们只能忠于想要生存下去的世界的生存法则。上一代与下一代无法相互理解、包容,只能回避、迁就,这不会解决问题,这只是各自退开一步,不要再引发新一轮的争执。
他们谁也永远理解不了谁,永远也不会达成共识,所能给出的最大的尊重,就是保持距离,互不干涉,让亲情的羁绊松一点儿、再松一点儿,好让彼此能够自由自在地活着。
是不是很残酷?必须隔着距离,才能不被爱捂得窒息。都说理解万岁,是的,能够理解,就已经是至高无上的爱了。
可就是怎么也无法相互理解呀,保持距离,不给对方造成羁绊,就算是达成了一种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