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桃花源,误以为就是世外桃源,是理想国度。再读桃花源,原来不只是桃花源。
没有战争,没有苦难,没有黑暗的祥和世界。良田桑竹自给自足,鸡犬相闻清净自然,老人幼童怡然自乐,男耕女织幸福和谐。有吃有穿有酒喝,有福有寿有欢乐。是故,陶公亦想乘云去。
经历坎坷仕途,不忍百姓遭受苦难。陶公内心煎熬,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通过自己的笔来表达对现实黑暗的憎恨,以及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因此他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记述一群为了躲避秦乱的人找到一个独立于黑暗世界的去处。远离了战争,远离了苦难,过着祥和的生活。
也是在质问,为什么战乱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为什么当权者不能带给百姓一个和平的年代。奈何,自己无力改变什么,只有希望能有这么一个世界,可以容纳这些受苦的百姓,使他们远离苦难。
但是,陶公说“不复得路”,再也找不到那条去往桃花源的路。思绪回到现实,感慨万千。
那个梦里的桃花源再也寻觅不到,他希望能找到知己,希望能找到更多的高尚之士,一起创造一个真真正正的桃花源。这是陶公的愿景,也在通过自己的文和诗向世人表述,渴望更多的同道。也抱有一点幻想,希望那些不仁之人能幡然醒悟。
陶公洒脱,依旧胸怀天下百姓。陶公淡泊,依旧牵挂世俗红尘。陶公的才气,依旧为了天下太平。
桃花源不只是桃花源,还是一位文人的高远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