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律回春渐,新元肇始。在这个庆贺新年的红色帷幔满世界飞舞的时刻,我们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研究性学习与评价暨上海第一届学习博览会”,聆听新一年的上海教育的天籁之音。我别样的“新年第一课”在这儿热气腾腾地上桌了。
博览会设有主会场和分会场。主会场主讲嘉宾和主讲内容分别是:上海梅陇中学校长卫洪光以《教育融通,创新通达》为题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延安中学校长李德元以《教育是快乐的吗?》为题讲学习与创新的因果,复旦大学的朱晓超以《高校引导或参与下的高中生研究性学习》为题讲怎样让研究性学习发生,香港科技大学甄教授讲项目化创新思维训练。
几位校长、学者的观点无一不指向“怎样培养创新人才”,他们的对话风趣幽默、严谨宽博,虽限于时间不能展开细讲,但从大的框架中也能感觉到“我们从未像今天如此渴求科技创新人才”这点焦虑。
反观当今教育,时时打“卷”,时时“卷”,人人喊累,人人累。“卷”似乎已成为初高中教育的硬道理,各地“卷”得此起彼伏,“卷”得各显其能,“卷”得风生水起,“卷”得方兴未艾,好像不“卷”不足以谈教育了,校长、教师、学生,只要与当前学校教育有关的人,无论身处哪儿,都会不约而同、约定俗成的吐槽教育,而沉疴久病的教育内卷无疑是人们对话的“卷首语”。
由此,有识之士开始大开“脑矿”,探索“不卷”之路。于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便占据了教育理论的C位。
要大兴创兴思维训练,必得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让所有人清醒地认识到:培养“有头脑的人”比培养“学富五车”的人更有价值。特别是基础教育,不应只教应对中考的“术”,更应加强应对中考的“道”,要想成为有头脑的人,必先学“道”后学“术”,“道”高则“术”强。所以,我们在授业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情商、财商的培育,让孩子们的头脑丰富起来,增强悟“道”的能力,不断蓄积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里,孔子讲得重点不在“学”,而在“习”,只学不习是谓“书袋子”,乃至“书呆子”,学后温习、运用、实践、转化、升华,最终产生“红利”,荣及自身、造福社会,方是学的正道。而要完成“习”的这一系列动作,若没有创新创造思维,则难以达到学的利益最大化。
现在的部分学生为什么学得很痛苦、很艰难,是因为教师重视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学生尝不到学习知识带来的快感,正如怀掖千金却换不来一粒小米,学富五车却不知道怎么擘画未来,这是典型的“没脑子”表现。《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留给学生自已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否则会养成学生思维的懒惰。有人说做作业就是“习”,不完全是,那只是对定理、公式等更熟练的掌握罢了,是一种重复性的学,没有自己的切身体验,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习。
世界变化真快,曾经被人嗤之以鼻的幻想,如今都打脸地变成了现实。曾经被嘲的异想天开,如今都成了令人追捧的“马斯克”,谁还敢再质疑眼前的作为是吹牛。创新的时代已来,你还不来?
教育要与时代合拍、与时俱进,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创新力方面。当然,我们要培养有头脑的人才,不能随时代的狂潮。人工智能、Al能秒杀智商,但不是万能,赋能是有的,但也会让人越来越依赖成了没脑、白痴,这是不是像极了大城市的服务行业,当缺少了一大批服务人员,一线城市的家庭是不是会陷入恐慌?道理浅显易懂,发挥风力,不追“风”,才不迷路。
会议进行到十二点半钟,用过免费的午餐,继续听讲,虽睡意朦胧,总不忍错过,知道这样的机会恰如青春一样不回来。正好,亲友打来电话,那一刻睡意全无,这世界忽然就多了一份亮色。
启示与思考:
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拥有充实的一天,这样的日子肯定一如青春不再来,但祈愿许我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