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呀,苹果先生,如果你知道我是这样称呼你的,一定会感到很意外吧,又或是觉得很幼稚,很好笑吧。
称呼你为苹果先生,是因为发现你很喜欢吃苹果,经常啃着苹果啃着更难写的理科作业。
初见,是十六岁。
那个时候的我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也极度内向。作为一个典型的乖乖女,一心想着怎么冲进重点班去,用学生唯一的且最具力量的武器去证明、展现自己。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我的圣贤书。不入水声不入雨声亦不入风声。
偶然的一次开玩笑与眼前的那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你被列入了我的黑名单。莫名的成了我眼中典型的且为数不多的“坏学生”。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是以前的自己有点失惊倒怪、神经过敏了。
初识,是十七岁。
终于。我没能冲进重点班,没了执念但仍觉得失望,免不了要大哭一场。觉得自己要成为烂人了,心里想着要完了。当时想的就是那么幼稚与可笑。
那个时候,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一切都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内自由讨论问题,自己上讲台讲解答案。
其实以前的十多年我都没怎么上过台,要面对教室里的几十位同学、面对老师,我真的非常紧张,初次上台也许是吐词不清、忸怩不安、手足无措的。大脑一片空白,强装着镇定,我当时多么希望自己是透明的,只期待讲完题目后一溜烟逃到座位上。
快下台时听到几声响亮的掌声,紧张中夹杂着喜悦,原来是新加入我们组的你带头在鼓掌。当时真的很感谢你,让气氛好像没有那么尴尬了,就像是替我解了围。我感觉自己得到了大家的原谅、鼓励以及尊重。也许就是那次经历,开始让我觉得你和其他人不一样。
后来只要与你一起上讲台讲解题目,我都会感觉特别踏实。再后来锻炼次数多了,也没了过度的紧张与害怕。慢慢地发现你平时看起来虽然挺不着调的,不过关键时候还是挺靠得住的。
不过,说了上课是要讨论题目,结果你凭一己之力把我们全带跑,成了正经的茶话会。
遇到难的题目轮到我们组上台讲解时,还是得你硬着头皮上。
当时你和另一个男生玩得很好,简直就是“二百五”组合。因为你们增添的幽默元素,班级有时会充满欢声笑语,在那个人称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年纪以及严肃紧张的校园氛围里,那些片刻的放松与欢快实在难得与可贵。
我并不享受题海里的遨游,一直挣扎着上岸,可往往会有波涛海浪将我狠狠地拍打在礁石上,雪白的浪花跳地无比的高。
离别,是十八岁。
没有说再见,离别总是沉默。
你变了很多,更加成熟了,少了痞气与浮躁,多了沉稳与从容。
没有了那么多的欢声笑语,有的只是互相打气,看着分数的互相调侃、上课走神的善意提醒、半睡半醒时的关键一拍、老师查堂时的脚下一踢。早晨六点半到教室,晚上十点半回寝室,中饭五分钟解决,规规矩矩的三点一线,上厕所得拿着小册子,午休时间得压缩再压缩。鲁迅先生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结果证明,真理总是在实践中。
紧接着就快熬完了高三。高考的前夕,一切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在毕业典礼上,我们没有互相拥抱,没有单独的合照,有的只是一张大合照,一桌散伙饭。说着三言两语无关痛痒的话,等到我心中的话要脱口而出时,你却说要你走了,望着你匆匆离去的背影,心中不禁很是失落。
幡然醒悟,三年的时光一晃而逝。有些话还没来得及亲口说出,离别的话已经脱口而出,来不及好好的再见,就已经踏上了分别的道路。
其实是因为你的加入,我们小组才有那么愉悦、团结的氛围。
其实我有时不太敢问你理科作业,害怕你会觉得我很笨。
其实你送给我的那个苹果很好吃,说不好吃,是骗你的。
其实你有时候开的玩笑,我并没有生气,甩你一个白眼是无心之举。
其实我并不讨厌你,摆出的那副毫不在意的臭样子何时成了我的盔甲。
其实我从你身上学习到了我觉得很重要的东西,积极幽默且现实。
其实那好像是我很珍惜的友情,又好像是一种单纯美好的情愫。
……
其实有时候感觉我们的距离很近,有时候又感觉很遥远,我想,终究还是很遥远的。
在后来的询问中才知道,原来你早已做好了复读的准备。
再次踏入熟悉的校园,只是物是人非,又要与世隔绝了。陌生的面孔,熟悉的题型。我想,你会从一开始地笑着哭。变成后来的哭着笑。
我也在学习如何变得勇敢与优秀。慢慢告别以前的自己,那个害怕与他人的相处中出了什么差错、唯恐逾越了界线 ,成为别人眼中的奇葩的自己。
期待下一次的见面,也许会是不久之后,也许会是很久以后,也许不会见面,毕竟世事难料。
最后,祝金榜题名。
简书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方净土为一方耕耘。希望简书越来越好。
来到简书的第一篇文章。
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写下去,坚持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