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是及其重要的一年,也是富含特殊意义的一年。而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以人才为支撑,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结合贵州各地的实践经验,我从党建引领、深化改革、人才振兴三个方面谈几点思考。
一、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贵州各地积极探索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形成了许多可推广的经验。一是选优配强,锻造“尖兵队伍。在驻村帮扶工作中,要坚持“选优派强、严管厚爱、作用发挥”三大原则,构建“三看三谈”选拔机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同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形成老中青结合、专业互补的梯队结构。二是因村施策,精准帮扶。各基层单位综合考虑村情实际,将熟悉党建工作的干部派往软弱涣散村,政法系统干部派往矛盾突出的村,熟悉产业发展的干部派往产业薄弱村,科学组建驻村工作队,确保帮扶力量与振兴需求契合。三是强基固本,激发活力。通过“四抓”强基固本(抓队伍建设、抓后进整顿、抓待遇保障、抓驻村帮扶),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从而提升村干部的积极性。党建不是空谈,而是要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只有建强基层组织、优化干部队伍、完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二、深化改革:以新质生产力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贵州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促发展,特别是在金融改革、数据要素市场化、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金融改革赋能“三农”。通过优化农村金融体系,提升服务“三农”能力,激发乡村内生活力的同时,注入外部力量。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探索。贵州作为全国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之一,提出“四数一优化”政策(强化数据供给、数商集聚、数才引育、数园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公共数据高效利用,培育数据产业生态。例如,鼓励重点城市、企业构建可信数据空间,在医疗、电力、旅游等领域培育高质量数据集。三是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立足民族特色,发展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打造“农文旅一体化”模式,乡村振兴必须依靠改革和创新。金融改革破解融资难题,数据要素激活市场活力,特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共同构成贵州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
三、人才振兴:锻造一支带不走的“三农”队伍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贵州各地通过政策激励、培训提升、平台搭建等方式,破解“引才难、留才难”问题。
一是培育本土人才。可以通过支持和鼓励当地村干部进行学历提升,激发村干部干事热情。二是优化政策环境。为驻村干部提供人身意外险、生活补贴、应急物资等保障,并落实“四个捆绑”责任(项目、资金、责任、人员),确保驻村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搭建创业平台。通过新型模式,发展蔬菜种植、稻田养鱼、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振兴。经验表明,只有完善人才政策、搭建发展平台、优化激励机制,才能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形成“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对标“千万工程”经验,细化落实中央部署,善用金融改革、数据要素、特色产业等破解发展瓶颈。“脚沾泥土”解民忧。在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定有我”的担当,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