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一天内三连飞的磨难后,又浑浑噩噩倒了几天时差,我终于回归了往日生活。手上的henna已消失不见,往日活泼的微信群也安静下来,一切能提醒我们曾在印度相遇的痕迹,都在慢慢消失,好似灰姑娘的南瓜马车,在12点之后便不见踪影。
两个月前,我决定去印度,去过一个不一样的寒假。除了真的是厌倦了每天宅在家里的生活,还因为我到目前为止,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未来,而答案不会自己出现,需要我在不断经历后才能找到;而且闷在小房子里闷久了,总是出来看看。选择印度为我的目的地,除了经费语言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因为我看了很多印度电影,浓烈的色彩,各种令人惊叹的寺庙、宫殿,动不动就跳舞的印度人民,每个都强烈的吸引我,既然出国的机会不多,那就去那个我不去就会后悔的地方吧。
结果到印度的第一天我就后悔了。司机迷路了,又听不懂英语,带着我在同一个地方绕半小时。还好我的 manager ,Arushi最后接到了我,但 check in 之后,她就这么丢下没钱、没电话卡、没有任何生活用品、对周围完全陌生的我走了...走了。虽然室友人很好,但是我基本没听懂,突然切换到全英文模式的对话,所以一脸冷漠的我被室友误认为高冷,后来也没有怎么和我说话了。晚上真的是又冷,又饿,内心孤单又恐惧,真的很想回去。
但既然回不去,我还是得振作起来,想办法过生活。所以第二天开始了独自探索印度之旅。然后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过马路靠的不是红绿灯而是机智和勇气,以及你伸出去向司机示意的那只手;ATM要把卡插进去,然后抽出来才能用;在广场上对你说“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是想帮助你”的人就是想要钱;路边的鲜榨果汁喝完要把杯子还给人家;momo长得很像迷你版中国的包子,味道还不错;印度地铁有women only,只能女性乘坐;到换乘站时,你能明显感受到印度人口的力量。回到hostel,我又觉得,这样的生活还不赖。
我的项目是Explore Indian,包括教孩子和旅行。在我到达印度的第三天,Arushi就带我到了孩子们所在的地方,藏在在旧德里,狭窄而脏乱的深巷里,她说,她要领我去看真实的印度。那是一个很小的房间,不足20平米的房子,厕所和厨房就分去了一半,剩下的空间里有一张床和几个柜子,以及5、6个等着老师来上课的孩子。进去,脱了鞋,上床,这课就算开始上了。孩子们各种抢答,回答对了,一起手舞足蹈;错了,就一起嬉笑,加上印度人特有的甩手和晃脑袋,整个氛围让我觉得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件快乐的事。就连最小的希万也要拉着我,给我读课本。
很多人都说去支教没意义,因为真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教会孩子们知识,但Arushi是这样说的,我们不希望真的教会他们多少东西,只是希望能给他们多一点关心,让他们的生活多一点爱,让他们不在贫困的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而是如既往那样快乐。这也许是很多支教志愿者内心的期望吧。
旅行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混合与和谐,无论是这个国家,还是宗教,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食物都透露出这样的讯息。
你能在街上看到直接睡在大街上的流浪者,也能看到家产多到惊人的富豪;车流里既有破破烂烂的tutu,也有宝马奥迪;女性的服饰,从最传统的莎丽到非常现代的服装你都能在街上看到;既有非常保守的家庭,也有满是酒吧的街道。可是最后大家都非常和谐的生活在一起,没有相互指责,也没有相互排挤。
印度有着各式各样的宗教,可是平常大家还是愉快的相处着。而人与动物的相处,更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曾经在街上见到过牛、羊、狗、猴子、野猪、松鼠以及成群的鸽子。在他们的旁边或许就是飞驰的车,但是他们就是那样丝毫不慌张的或躺在路中间,或继续吃着街上的垃圾。至于食物,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是爱惨了香料,不仅能做mashala,还能直接炒饭,甚至是泡茶,做饮料。印度的食物是分前调、中调和尾调的,一口下去,你可能刚满足于它的辣,接下来的酸就让你眉头一紧,然后似乎还有点甜,最后到达一种惊人的平衡,虽然这种平衡不见得人人都能接受。这个国家就是这样,无处不让你感受着这种矛盾和和谐。
旅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是我的同伴。我是在认识他们的第二天加入他们之前就已经计划好的旅行的,因为AIESEC,我们住在同一个hostel里,也因此我非常信任他们的就这样上路了。就这样一起嘲笑半路下车尿尿却被司机抛弃的两个男生;一起在半夜被没有空调还漏风的大巴车冻醒;一起看了一场没有英语字幕的印地语电影;一起在tutu车上看了斋普尔的日出,只因为到的太早,没地方去;还有最后没钱了,一起在hostel煮饭。
在这个旅途中,才发现好喜欢能够和别人侃侃而谈甚至说得有些眉飞色舞的自己,那种自信、大方又豁达的侠女之感令我非常的向往。我也发现充实的生活更让我满足。
于是,我就在这梦一般的印度生活中,越来越清醒。虽然现在回归平常的生活,但是这样的感受和收获一直会影响我的生活,让我逐步找到方向。毕竟12点钟后,水晶鞋还在,这可比南瓜马车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