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规:第5天
起床:5:30
天气:阴
心情: 平静
记录三件有收获的事务
①履行了昨日与闺女同学妈妈的约定,帮她完成了一单任务,虽然有过好几次的想要爽约,这也让我觉察到了自己内心冲突的“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②今天闺女起床有些晚了,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焦急,而且有意识的看了一下时间,只要行动起来,洗漱,扎头发也许不会太晚。而且,心里想,现在闺女幼儿园里早操改间操了,我不用非得卡着7:30的时间去送孩子了。再不然,就算迟到又怎么样?我试着让自己去体验由自己虚拟出来的那种“真实体验”。我觉得,我能和我的影子,和平共处了。
③今天我没有做早餐,而是去外面吃了蒸包。我不再非得强求自己在家做早餐,不再将做不做早餐来衡量自己的存在价值,甚至去贬低自己。偶尔换换口味,也不错,没有必要事事那么较真。
人际的投入
今天在微信群里分享读到的经典文章了,虽然还是会不停的反复选择到底发什么样的文章更适合大家阅读,虽然过程艰难,也觉察到自己畏首畏尾,惧怕质疑和斥责的心理。我体验到我发出信息,会很焦虑的等待回音,又惧怕会做的不好,不能让别人满意。写到这里,突然,发现那个被阴影覆盖的自己了。我过于自卑,也过于追求完美,一直渴求被别人认可。对别人宽容,对自己苛刻,表里不一,自己却不承认。
处于群体中,我更加渴望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氛围。当我深处某个群体时,我会察言观色,看看哪些人的哪些行为,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我就会要求自己避免出现那样的行为。没错,只要有人的地方,我就会戴上这幅有色眼镜或者说是面具,只有这样,我才感觉到安全,才可能不受排斥。于是,我成了老好人。可是,慢慢的,我真的把自己给丢了。从不考虑内心深处的想法或者意愿,只考虑会不会让别人满意。
一直以来,我时常埋怨妈妈管我太多,现在才明白,是我一直在寻求妈妈的认可,才会那么在意她对我的要求和期望。从开始听妈妈的话,到后来,坚决不听妈妈的话,到现在的渴望听任何人的话,又或者是不会真心听任何人的话。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都不敢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或者说是我太渴望被认可了,生怕说出自己的想法会错的离谱,害怕犯错,害怕批评。可是,如果真的错了,那就改正嘛,也不会掉皮掉肉,哪有不犯错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未免也太过苛刻了。
突然感觉到了一份久违的宁静。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开卷有益-学习/读书/听书
读了《少有人走的路4》第7章:抑郁的馈赠,书中提到的与当下我体验到的,很相符。摘录几段,反复体会。
抑郁带来的空虚感是痛苦的,我们总想摆脱这种痛苦。然而我们若能换个态度,投入抑郁的情绪和思维之中,就可以获得更深层次上的满足。有些人认为,抑郁就是没有想法、没有依靠的空虚状态,是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结构的崩溃,是乐观主义的丧失。如果我们能用更广阔的眼光看待这种空虚,或许就能学会理解和接纳它,让它助长我们的想象力。
当我们在亲朋好友身上观察到抑郁的症候时,不妨放弃“人生必须是快乐的”这种一神论的观点,做一个虚心的旁观者,看他们的心灵如何应对命运的沉重与严肃。作为朋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纳和包容他们的抑郁情绪。当然,像所有的情感一样抑郁有时会超出正常的范畴,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抑郁会让我们担心,这样的状态是不是永远不会结東,生活是不是永远不会再有激情和乐趣?这是抑郁者情感模式的一部分一一担心自己困在萨杜恩的领域里永远无法脱身。进行心理治疗时,我总是把患者的担心和恐惧,理解为萨杜恩影响心灵的方式。萨杜恩会让我们迷茫,让我们感到无路可走,如果我们不去抗拒萨社恩的影响,把它的阴暗特质视为人格的一个方面,那么,担心的感觉自然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