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志强: 把“用语言表达”偷换成“用语言表现”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语文教育教学思想错误出在了☞把人运用语言表达做成了人运用语言去表现。

所以,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当然彻底与生活实践完全脱离☞感性生活中的人,不是用语言表现什么,因为那是艺术,可悲的是,语文叫人“艺术地”生活在现实里,那当然处处碰壁,你用所谓的语文的能力投身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表现”时,你会发觉,观众们都没准备好。

现实的生活,不是外在于你,由你去描述的对象,也不是外在于你,有待你审看的事物,更不是等你在画布上创作的艺术作品。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你向来就在生活中,它不是你能跳出它之外去描述的对象,不是你用“语言艺术”去塑造的小说。

语文学科,被不被反思的文学意志绑架的太久了。

表现,总是对外在于自身的东西做诸如描述类的行为,人的现实生活中,不用语言去表现什么,不用语言去“塑造”什么,生活中的人只用语言“说”自己;表达,是人自身的直接性的存在。

所以,语文教育思想家们,你要用语言去表达,少用语言去表现。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以,《课标》谈课程性质所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表达,纯粹被错误地理解为“学习语言文字表现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育思想,把人的感性存在、真实生活、人与人的直接性的交往,真实的情感,替换成了“用”语言文字去“表现”,这是人为地把语言与人割裂,把语言看做了有待人去认识的对象。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定性是错误的,即便字面上尚有辩解的余地,但是,具体操作上,已经昭示其错。

海德格尔在他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说,“在现在的世界灾难中必需的是:少谈些哲学,多注意去思;少写些文章,多保护文字。”

少写些文章,多保护文字。多少人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语言,是要感性地去说的,“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

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721530-1-1.html

(语文,要把“说”朝上)

给语文学科一个口号:

受教育者是用语言让自己不断成为自己,不能用语言让他们活成别人。

给语文学科参与者一个口号:

我的语言是为了表达我,我的语言不是为了表现你。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