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课迟迟讲不完,原因很多,第一,刚开学,作为班主任语文老师,刚开始几天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班会课,琐事繁多。第二,两个月的暑假,学生松散的状态很难一下调整到位,学生身在心不在。第三,学生的预习良莠不齐,有些学生假期预习充分,朗读流利,听课效果较好,有些学生刚刚拿到课本,生分的很,前一天的预习流于形式,第二天的课堂表现可想而知。所以刚开学的第一课格外艰难。用了四课时才勉强把课本内容通完,至于掌握情况也不尽人意。
《草原》一课老舍先生通过对草原美景的赞美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在精美的景色描写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我重点带学生们品析了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写出草原的美景?(分别写到了草原的什么?怎样表达出来的?)抓住关键词句仔细推敲,品味,在学生的思想碰撞中发现了很多意外惊喜。孩子们说的太好了,他们开始潜入文字背后去体察作者的遣词用句,能用自己浅显得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让人惊喜。在拼读“翠色欲流”时,我问孩子。翠是什么颜色?学生说是绿色。我接着问,那改为“绿色欲流”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改?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最终达成一致,绿色太平淡,没有光泽感,这样的绿不能流动,没有生命力,跟后面的流字不相称,说的真好,最后我们一起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背诵第一段,孩子们有模有样。虽然其中也穿插思想教育,但是思想碰撞的美妙令人向往,继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