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国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现状,那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我觉得我这样形容再合适不过。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和上个世纪末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一样,已经僵化了,给人感觉就像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步履蹒跚,但就是不会倒下。
这种漏洞百出的应试教育体制是如何支撑到现在的,这让很多人不可思议。有体制就会有限制,就拿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似乎心里已经失去基本的底线,著名语文教育改革者叶开曾说过,小学教材起码应该有四个基本点:真实性、人文性、艺术性、宽容性。
真实性排在第一位,这是大前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然而,让人忧虑的是现在的小学课本却以一些缺少“真”的课文作为小孩子人生起步阶段的学习材料,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告诉我他们的课本里有个《狼来了》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课文的主旨在于教导小孩子要诚实,说真话。但是现在的课本里就缺乏这种传递“真善美”的东西。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教材,在编写格式上十分严谨,把一本书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重点,需要的课时也给教师规定的清清楚楚,但这严重限制了语文教师的发挥,很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也难以跳开教材思维,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现状,很多好教师也因为模式的限制而变成闷葫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观摩一下自己孩子的语文课本,人教版、沪科版、苏教版的课本可以对比的看一看,思考一下这些教材的编写逻辑,我相信您一定不会有任何头绪。
这些教材当然有编写大纲,有指导思想,还有固定的编写格式,因此,编者会为了这一系列的目标去找来各种类型的文章来裁剪成适合他们观点的文章。几十年来始终如此,尽管各省市的编者会找到不同的文章来裁剪,但是,因为这种套式所限,他们更多的是趋同化,而不是差异化。不同省市之间的编者甚至相互抄袭对方的选文。
但是,我毕竟不是教育专家,我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这些话只不过是抱怨,很多像我这样从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多少都会对这种体制有所抱怨,但是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对此我们心里应该清楚的事实是:我们暂时无法改变教材,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完善。
办法有很多,但是最有效的就是阅读,我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就会给我们布置阅读作业,在规定时间内看一本书,但是从小学就因为这种模式的影响而形成的固化的阅读习惯想在初中改掉,实在是难如登天。可是到了高中,碰到了比较严格的老师,她在语文教学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她深知这种模式的不足,因此她通过强制的方式逼迫同学们去阅读,阅读之后要求大家写上千字的读后感并且出一张小卷考试,同学们是不是偷懒看的梗概她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高中时期我过得很累。其实我算好的了,我毕竟从小有比较好的阅读习惯,换句话说就是有点底蕴的人,再看那些从小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学,他们的高中生活简直如同地狱。
不得不说,高中老师的方法很笨,但是却是最有效的,我们班当时高考作文没有低于五十分的。现在想想,如果我们小学就开始阅读经典,长期积累起来的底蕴应付考试岂不是绰绰有余。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教材编者缺乏底线,很多一线教师更是没有这种意识。想要寻求改变,那我们现在只能从自己做起,教师与家长家校协作,共同引导孩子多阅读,多积累。
这几年中央电视台有个栏目叫汉字听写大会,可见国家已经开始重视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当代文化的建设,所以我们就更应该重视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
模式是死的,可人是活的,我们不能去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督促自己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以此去影响后辈,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可以学得更好,我们自己民族的经典文化一定可以得到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关于教育的话题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所经历的和我所理解的,希望我们能够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