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大英闲聊,她突然问我:“为什么你们可以不发朋友圈?我怎么都忍不住不发呀。”也是,一天的朋友圈更新里,总有两三条动态是关于她的。
依旧记得刚入大学开始接触微信的新鲜劲,疯狂添加通讯录、QQ好友,时不时发些东文字、图片,享受动态被众人点赞和评论的快感,继空间状态后,微信朋友圈成了发泄孤独、转移注意力的更好方式。回过头看看三年前的心情内容,忍不住吐槽那时的直白幼稚。虽然现在对朋友圈的关注不减,但是发朋友圈的次数大大减少。
想想接触微信、朋友圈已有三年。在上大学之前,QQ还是依旧是当红的通信工具,而微信这个后起之秀因其私密性和粘合性迅速占领我们的小世界。
不难发现我们周边总有频繁更新朋友圈的人,不发别的,尽是些啰啰嗦嗦、毫无价值的琐碎“今天要吃什么?今天就吃了一片面包,要饿死了;一天到晚只嚷嚷着减肥;发烧没人照顾,想赶紧脱离单身附一张额上贴着毛巾、嘟着嘴的自拍……”在一开始,自己刷到某条圈内熟人、好友不开心时会主动留言关心,私信鼓励安慰。
但是,这种关心会长久嘛?不会,并不是那些关心你的人虚伪、表面肤浅,而是当对对方的这种状况司空见惯后,无论是视觉还是情感均已麻木。不管对方是开心难过、悲伤痛苦,自己已无法分辨,也不愿深究,甚至是厌倦了这样的唠嗑,会想“反正你每天都是这样的状态,这些问题已然不是问题本身而成为了你生活的组成部分,比如说烦恼今天吃什么,在第一天认真提了建议之后,发现隔几天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对方生病,不管是小感冒还是发烧都往朋友圈上发,想以此获取关心和温暖……”
当然,我并不是对那些时常发朋友圈的人表示不满,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不可否认,微信作为社交媒体,本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调解生活和情感。人作为社交动物,这种需求是不可或缺的。有的人发朋友圈确实是因生活过于寂寞空洞,也有一部分同样的人会奉陪到底。但若总被这些小事困扰,不会好好照顾自己,负能量满满,一味将朋友圈作为撒娇、发脾气、宣泄情绪、博取朋友同情的途径,就会招致他人的反感,到最后看都不想看,匆匆刷过,更甚者直接屏蔽。
自己发朋友圈,一般一个月一次,并不是特意克制,而是有意精简。大学生活不断充实,找到了除朋友圈之外的发泄渠道。每时每刻都有任务安排,也没精力来发这些无聊的感慨,大都时候把这些小打小闹的坏情绪进行内化。
此外,就是不想自己的生活过多暴露,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包括“看什么书,做了什么运动,运动了多久等等”很多时候这些都不必公开炫耀,自己知道并且坚持就好。最后,精简朋友圈也是一种自身能量优化,努力传递自己的正面信息,净化朋友圈里的眼睛和思想,减轻他们的负担,不把朋友圈当作是思绪、情感、生活的垃圾回收站。
你说,朋友圈里的美好世界难道不“虚伪”么?的确如此,但至少你像别人传递的信息是正向阳光的。精简朋友圈,不仅是为了他们,也为自己某日回头翻看时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