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寒冬,我读到了一本很温暖的书,我不止一次的跟朋友说着它是如何的让人心情愉悦。可因为没有精心准备过的分享,并没有引起周围朋友的注意。
就在那时,释若老师的关于拆书稿的《公式写作》要开课了,我毫不犹豫的报名了。
释若老师课程公式写作课主要分为三大板块:阅读理解,旁征博引,原创金句。在讲课时他打开word 文档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出来,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写出一篇篇的逻辑清晰,说服力极强的文章。
听完之后,我发现我之前所有的阅读,效率太低,我之前所有的写作,都是白水话的唠叨而已。我所谓的分享,没有章法,就没有什么吸引力。
一、要有输出,就先读书——如何高效的阅读呢?
所谓功夫在诗外,没有大量的输入,就很难有丰富的输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阅读,在图书馆,在地铁上,在读书APP,在每一刻闲暇的时刻。因为有人阅读,就有人在分享,这是一个知识满天飞的时代。
我也是这越来越多人之中的一员,为了更优秀的自己,也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可很少人是有效率的在读,大部分人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之上。或读过则忘,或问不能答,或答而不精,所以日后很难把这本读过的书拿来为己所用。
那么,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出无限知识的可能,就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严肃的阅读,认真笔记,认真的总结。通过精读和重述来实现真正的知识内化。只有实现知识的内化,才能拿来为我们所用,才能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气质,深邃着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谈吐,甚至达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目标。
二、要写清楚,旁征博引——如何逻辑明晰的写呢?
“老了,来写一本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写自己的回忆录。”我相信,这是很多人,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规划。
可真正的写作,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是需要长期培养的习惯和坚持到练习从能达到写出我心的境界。
虽然老师的课主要是针对抄书稿的写作,但我认为不论是什么样的写作都很难脱离“旁征博引”的这个写作的公式。
旁征博引,是一个逻辑清晰的结构,它把你的知识点,提炼总结的能力都窜连起来。虽然看老师写的时候那么轻松流畅的信手拈来,但我个人觉得其实比较有难度,没有第一步大量的阅读和入,旁不知道去哪里旁,博也不知道往何处博,所以,还是要更多的读,读,读。
三、万字废话,不如金言一句——如何写出金句呢?
所谓金句是文章的灵魂,是展示作者的功底,打动读者的最直接的表现。
要练就金句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停的读。读优美的散文、诗歌,读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然后就是不停的模仿模仿再模仿。
这一节课,特别的美,特别的雅,我感觉我仿佛又看了一节红楼梦中花园的诗会那样盛宴。我听得特别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的跟着老师在写。
场景感6觉的练习,写月亮,我第一次发现我还可以写那样的文字:
视觉:今晚的月亮不圆,但却弯弯细细的像一片小弧形的叶子。它的光不是刺眼的白,而是带着一丝金黄,像极了姑娘耳垂上吊着闪闪灵动的耳坠。
嗅觉:看着这只弧月,我仿佛闻到的了嫦娥娇羞的清香,它不是玫瑰那般的浓郁,也不是流水那般的寡淡,而是青上雏菊的清新。
听觉:那月,又似嫦娥弹奏的琵琶,从天上传来丝丝的轻音,那声音在我耳旁轻轻滑过,我不由得闭上了眼睛细细的聆听。
味觉:这月色,是喧闹的繁华中一杯茉莉花茶的清幽,沁人心脾。
触觉:一朵薄的云,随风飘来,它印着这月色,仿佛舞女轻飘的裙纱,它离我越来越近,我伸手就触摸到了它的柔软。
画面感的练习:
跟着老师的示范写一篇:我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小孩
轮廓和造型:车厢的连接处,站着一个10来岁的小男孩,瘦瘦的黑黑的。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他一只手使劲拉着扶手杆,一只手紧紧拽着他的书包带子,生怕那书包要从他背上掉下去一样。
添加色彩:他的书包是鲜艳的黄色,可他的衣服都是黑色,从上衣,裤子,鞋子,是清一色的黑,与那明亮的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身上的第三个颜色,就是胸前挂着的卡牌袋,是一个大红色的卡包袋。
把看不见的展现出来:这个点,是下午6点,早已经过了放学的时间,可他为什么这个时候还在地铁上?是他读书的地方比较远,还是他留在学校有其他的事,还是调皮的与同学在外面玩耍忘了时间、
让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忽然他的手机响了,他接起电话:妈,我还在地铁上,嗯,一会就到了,别担心,外婆她没事,你放心吧。
写完了,最大的体会是:原来自己也可以写。
所以,不试怎么知道不自己不可以。
最后,模仿真的是最好的陪练教授。
这三幅图,里面包含了关于读书,关于写文章,关于坚持的很多的道理,要把道理变成真正的实践,转化为最后的一篇篇文章,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