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娜娜闲坐,总结出一句话:
人生有两个基本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成为自己,
第二个阶段是顺时而动。
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基础和前提。
我刚刚走进第一阶段的大门。
1、
我要想成为真正的自己,还需要大量高标准的持续性努力。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怎样奋斗可以使我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又加快我的速度?
这就是我打开《人生效率手册》的原因。
这本书是@饕餮思文推荐给我的,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契机,搁置了小一个月方才翻开。
在聊这本书前,得先解决另一个问题,否则仍然是沙上筑塔,风一吹就倒,
——什么是成为自己?
『自己』,是一个特别私人化的定义,界定它的标准只在于自身。
于我而言,我认为至少有三个自己同时存在:身体上的自己,精神属性的自己,社会属性的自己。
我把它们分别称为身我,真我,社我。
身我是真我和社我的根本前提,与之相关的是健康领域。
真我是身我和社我的根本驱动,与之相关的领域相当多,比如哲学、文学、心理学等等都是。
社我是身我和真我的价值体现,与之相关的领域也不少,比如经济、历史、社会学等等都是。
身我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真我有自己的进化特性,社我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当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名为『我(自己)』的躯壳之下,会发生什么?冲突。
冲突带来痛苦,痛苦不会自动消失,只有把它们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学会和痛苦相处。
整合身我、真我、社我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
这个过程,短则数年,长则一生。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脱离这个过程,区别是有的人主动去做,
有的人被动去做,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这么做。
成为自己,最低可以拥有平静生活下的确定性幸福。
2、
《人生效率手册》有两版,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出版。
两本书的内容精髓是一样的,其核心则是围绕17版副标题:
如何卓有成效地过好每一天?
两版对比,2019版的可读性和实操性显然更胜一筹。
需要预先说明的是,这本书属于实践类,
一口气看完然后放下是一种读法,像挤牙膏一样看一点操作一点是一种读法。
我对实践类书籍的读法是,看完、总结、实践、调整、复盘、优化。
前面也讲过了,要想成为自己需要短则数年长则一生的努力。
这种努力落到实处,就是怎么过好自己的一天。
我给这句话的注解是奥普拉的名言:
“有的人让事情发生,有的人看着事情发生,有的人不知道事情发生。”
成为自己,就是成为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
秘密武器是:刻意。
所以每一天,睁开眼就需要刻意去问自己:今天我要做哪些事情?
作为一天的结束,睡觉前需要刻意问自己:今天我做了哪些事情?
这两个问题,如果只问一个,我建议你问第二个。
这样的操作,在一开始并不会很难,难的是坚持下去。
甚至坚持下去也不难,难的是不去变更。
因为日复一日地重复问这两个问题,实在是太枯燥了。
生而为人,天性厌恶枯燥。
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你和我都别无选择。
3、
有问,就有答。
《人生效率手册》就是张萌的答案。
答案水平自然有高有低,但是也切记:
别人的答案只能参考,不能照抄。
后果自负,往往意味着看不见的巨大风险。
先来听听张萌的答案:
自我管理是过好每一天的关键之处。
自我管理又分为两个方向:输入,输出。
关于两者的关系,梁宁有句话是这么解释的:“你被什么滋养就会成为什么。”
那,什么是输入?
输入是,
你投入了时间、精力、金钱和相关资源,最后出来的结果是什么?
张萌的答案是,我的时间和注意力都在『提升自己』这个方向。
她的做法有四个:『以人为师计划』、『阅读』、『培训班/行业会议』、『行走有力量』。
在参考她的做法前,先回答好上面两个问题。
什么是输出?
输出是,
你投入了时间、精力、金钱和相关资源,最后出来的结果是什么?
张萌的答案是,我的结果体现在『写作』、『实践』、『演说』这三方面。
ok,对于读者来讲,知道这些就足够了。
but,如果这个问题是问自己,那就相当不足够了。
结果,一定是具体而清晰的。
比如,你说自己花了一小时看书,结果应该是,
——我看了多少页。
比如,你说自己花了一小时跑步,结果应该是,
——我跑了多远的距离。
比如,你说自己花了一小时写作,结果应该是,
——我一共写了多少字。
4、
一天之中,既要有输入,也要有输出。
输入和输出,都为『成为自己』这个目标服务。
输入是做事,输出也是做事。事情的数量累积起来,就需要选择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第一个原则:事有先后。
输入的事情一定都是重要的,输出的事情也是如此。但还会有其它事情出来打扰自己,它们未必重要。
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第二个原则:事有轻重。
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先做重要的事情。
每件事情,会有各自要达成的标准,也会有达成标准所需的资源。
标准基本不会变更,资源却常常短缺,所以这就需要效率。
即使所有的东西你都知道应该怎么做,真正实操起来也未必顺利。
即使实操顺利结果满意,你可能也会想要更多更好更快更省。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你首先需要学会的是:与自己的情绪做朋友。
5、
对我自己而言,这本书在知识层面的收获并不多。
它的意义更多体现在,成为我的一个镜像,反省自己哪里不足,哪里还需改进,哪里需要继续坚持。
关于自己,很多事情想明白了,会发现也就那么回事。
想明白是一回事,把想到的真正做到又是一回事。
傅红雪说,整整十八年,每天十个小时,我只做一件事,拔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