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727天——无月饼不成节

2025年9月17日,农历乙巳年七月廿六,星期三,天气多云。

“中秋”的情愫,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首古老的诗,一幅流动的画,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约定。而在这场约定中,有一种信物,是绕不开的圆心,是不可或缺的魂魄——那便是月饼。中秋礼,以月为魂;无饼,则不成节。

月饼,是团圆的具象,是思念的载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的月亮,是宇宙间最温柔的凝视,它将散落在五湖四海的目光,牵引至同一片清辉之下。然而,天上的月亮再皎洁,终究遥不可及。于是,聪慧的古人便将这份对圆满的渴望,对团圆的期盼,揉进了面粉,裹入了馅料,塑造成了天上的月亮的模样——这便是月饼。

它不再是一块普通的点心,而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具象化表达。那圆润的外形,是“月圆人团圆”最直白的祝福;那香甜的馅料,是生活美满、情意绵长的甜蜜期盼。当你手捧一块月饼,你捧起的,是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是朋友间真挚的祝福。它跨越山海,将无法言说的思念,化作舌尖上的一抹甜,直抵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一块小小的月饼,承载的是沉甸甸的人间真情,它让抽象的思念变得可以触摸,可以品尝,可以分享。

月饼,是文化的传承,是仪式感的坚守。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传统节日的味道似乎正在变淡。然而,中秋却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这份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月饼所赋予的仪式感。试想,一个没有月饼的中秋节,会是怎样的光景?或许,我们依旧会赏月,会聚餐,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像一出精彩的戏剧缺少了关键的道具,一首完整的乐曲缺失了高潮的乐章。

那份“无饼,不成节”的执念,并非固执,而是一种文化基因的自觉。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到如今花样百出的新式月饼,这枚小小的糕点,已经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它连接着古代的宫廷雅趣与民间的淳朴风俗,也连接着祖辈的记忆与我们的当下。

每年中秋,全家人围坐一堂,郑重地切开一块月饼,分而食之。这个简单的动作,却是在复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团圆场景,是在宣告:我们是文化的继承者,我们是传统的守护人。

这份仪式感,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份精神的锚点,感受到与历史、与家族的深刻联结。

月饼,是礼尚往来的桥梁,是情感的升华

“礼尚往来”是根植于我们文化血脉中的处世哲学,而中秋,正是这份哲学最生动的实践舞台。一份精心准备的中秋礼,是心意的传递,是情感的维系。而在琳琅满目的礼品中,月饼,永远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它不像其他礼物那般昂贵或实用,却拥有最纯粹的象征意义。送出一份月饼,送出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一份“我与你共赏一轮明月”的心意,一份“祝你阖家幸福”的祝愿。收到一份月饼,收到的也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一份被惦记的温暖,一份被珍视的情谊。

它像一座无形的桥梁,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邻里更和睦,让朋友更亲密,让合作更顺畅。在这一来一往之间,月饼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了一种社交的“硬通货”,一种情感的“催化剂”,让节日的氛围在分享与感恩中愈发浓厚。

中秋的礼,因月而生辉;中秋的节,因饼而圆满。它是一份甜蜜的负担,更是一份温暖的传承。所以当中秋的月光再次洒满大地,请别忘了,郑重地备上一盒月饼。因为,那不仅仅是一份礼物,那是我们写给团圆的诗,是我们寄给明天的信,是我们对这个古老节日最深沉、最浪漫的告白——中秋礼,月为魂;无饼,不成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